端午来临,不忘三去四不拜,祈福平安幸

2024/10/8 来源:不详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唐代文学家杜甫曾经在《端居》中写到:”五月五日,草船空载,陌上人归,云中鹤去,江南无所有。”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的由来与古时候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公元前年,屈原被朝廷流放,放逐期间,他写下了《离骚》和《天问》等不朽的著作。公元前年,屈原在汨罗江投身江中,以保国家安定和子民幸福。后来,为了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英魂,人们就把5月5日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一个尤为重要而神圣的节日,它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蒸黄饮、佩香囊、系五彩带等。

1、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习俗一开始是为寻找屈原的遗体,并以此纪念唐朝时诗人“鱼玄机”的时序。龙舟竞赛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据记载,屈原是齐国的忠实民族英雄,他的神魂会附在被画满彩龙的龙舟上,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要在龙舟上竞渡,以迎接屈原的精神和福祉。

2、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粽子有很多种类和口味,都是由糯米、糖、豆沙、肉、蛋黄等原料制成的。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却有着不同的吃粽子习俗。在南方,人们喜欢将粽子裹上鲜肉、肉松、糖或者莲蓉等馅料,而在北方则更喜爱咸蛋黄、猪肉糯米等类型的口味。吃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至今流行不衰。

、挂艾草

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传统。在赛龙舟和吃粽子之后,每个家庭都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贴在窗户上以免瘟疫入侵。艾草具有驱邪辟恶之意,并有很好的除掉湿气的功效。

4、蒸黄饮

蒸黄饮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端午节传统食品,也称作黄米酒。其主要原料是糯米和黄曲霉,这两种材料互相作用可以使饮料发酵,并且会散发出浓郁的酒香。蒸黄饮不仅具有美味的口感,还有滋阴补脾,健脾祛湿的功效,非常适合女性和老人食用。

5、佩香囊

佩香囊也是节日传统习俗中的一种活动,它是由装有香草的小布袋子制成。因为身体是五脏六腑的总和,而腰间为五脏所聚,故佩戴香囊便能提神醒脑,清心涤肺。所以端午节佩香囊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活动。

6、系五彩带

五彩带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认为五彩绸带可以护体、避邪,并且也有辟恶驱瘟、祈福增寿等神奇的功效。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龙湖镇申祥阁门前就有摆满五彩绸带的富贵大街,此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彩带聚集地。

送礼物的注意事项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而端午节更是深入人心的诸多传统节日之一。传统节日里的礼物都是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认识,既有庆贺、纪念的意义,又能达到互相沟通、扩大人脉、拉近关系的目的。端午节也不例外,送礼的传统也是源远流长。

1、不送白皮的鸡蛋

端午节走亲访友时,有的人会带上鸡蛋。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表示祝愿亲戚朋友们年年如意,无病无灾。但是要注意,鸡蛋千万不要选用白皮鸡蛋,因为白皮鸡蛋寓意不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门关,有一种破财的倾向。所以在端午节送礼时千万不要送白皮鸡蛋。

2、不送鱼虾

鱼虾虽然在平时是充满吉祥寓意的礼物,但是在端午节却不能送。因为在端午节中,有一个起避凶驱邪的作用,给别人送上鱼虾就会有一种风险的寓意,会惹恼别人,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另外,粽子则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之一,更加符合节日的气氛和文化底蕴。

、不送成串的水果

水果是一份具有健康的礼物,可以表达出关心,但是在端午节时,不要送成串的水果。因为端午节是关于驱鬼避邪的节日,而成串的水果在中文里与鬼谐音相近。因此在送水果的时候,最好选择单个或者拼盘的方式,而且要注意避开瓜类,因为“瓜”在中文里与“刮”谐音相近,容易让人产生不祥的联想。

4、不送鞋袜

鞋袜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和吉祥,但是在端午节时,不要送鞋袜作为礼物。因为在中文里,鞋或袜子与“邪”谐音相近,给别人送鞋袜会带来不吉利的效果。所以在送礼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寓意不好的礼物,以免带来反效果,得不偿失。

5、送小孩佩戴的礼物

对于小孩子来说,佩戴香囊、五彩绳以及虎头帽等是最适合的端午节礼物。香囊可以起到驱邪驱瘟的效果,五彩绳寓意吉祥,而虎头帽则是安抚小孩心理,驱邪辟恶的好礼物。

6、送长辈酒水

端午节走亲访友送长辈的礼物,除了传统的粽子之外,还可以选择酒水作为礼品。选择白酒时,可以选择国康老父亲这款纯粮食且口感和品质都十分优秀的酒。在送礼途中,一定要注意礼尚往来,根据场合和礼物的价值来为长辈们准备一份合适的礼物。

#AI共创计划招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