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千年妆容复原秦汉素雅,魏晋风流,

2022/11/9 来源:不详

近些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延禧攻略》《如懿传》《清平乐》等一大批优质古装剧先后上映,吸引了大量忠实拥趸。

除了生动的人物刻画、有趣的故事情节之外,这些影视作品所体现出的古代服饰、妆容、色彩搭配等文化细节,也都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比起过去那些令人审美疲劳的日式大眼妆、韩式大平眉,这些古装剧里颇具中国古典风情的精致妆容,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唤醒了我们传承千年的审美眼光。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化妆打扮并不是一件小事,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美化生活的理想。同时,女子的妆容也受到权力的威势、道德的约束、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不同趣味等多种因素影响。

各种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在不同时代的女子妆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无论是史前时代的文身与绘身,还是周秦时期的素妆和彩妆,乃至于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女子的妆容始终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那么,从史前到明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她们的妆容又是如何从“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从属性装扮,发展到自我活泼生命的真实呈现的呢?

或许,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女士,与《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特约服化道顾问陈诗宇老师共同撰写的这本《中国妆容之美》,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这本书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女性妆容的各种细节,进而探讨了历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文化的审美流变。

书中还配有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以及余幅文物插图,重新再现了中国历代女性的妆容之美。无论是花木兰的鹅黄、杨贵妃的面魇,还是萧太后的姑姑冠、慈禧的一耳三钳,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出处。

总而言之,这本《中国妆容之美》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

李芽教授在书中告诉我们,化妆之事究竟始于何时,如今已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殷商时期,女子就有了化妆的习俗。

甲骨文中的“妆”字,左边是一张竖起来的“床”之象形,右边则是“女”的象形,意思是女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化妆。不过,涂脂抹粉、描眉画眼等具体化妆手段,还要等到周代之后,才有明确的记载。

在周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女性注重内外兼修,她们认为,只有在具备内在美的前提下,外在美才是值得欣赏和赞美的。具体来说,当时中原女性所推崇的外在美,便是健康自然、清新素朴、不着雕饰。

例如《卫风·硕人》里描写美人庄姜的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动人的诗句,将庄姜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天成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容妩媚、笑意盈盈的素雅美人。

不同于中原女子的“淡如水墨白染”,生活在长江流域以南的楚地女子,更偏爱“错彩镂金,浓妆艳抹”的妆容,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凡楚国漂亮的女子,无不如“画像之渲染丹黄”。无论是“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的山鬼,还是“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的少司命,皆为浓墨重彩的“香草美人”形象。

至于秦代,始有彩妆。

据宋代《事物纪原》记载:“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并将虏自各国的佳丽女子安置其中。

这些女子独守空闺,无以寄托,只好整日妆扮以侍奉君主。而她们不经意间创造的“红妆翠眉”,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开始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彩妆风潮。

如果说,秦代用强权和暴政完成了中华大地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汉代则用其思想和智慧完成了中国文化上的大一统。而中国女性的妆容审美规范,也基本成形于这一时期。

早期道家的“黄老之学”对汉代社会审美观念影响极大。受其影响,汉代女性的妆容修饰整体上趋于“简朴素约”“清新淡雅”,着重体现女子的本真之美。

例如,在《赵飞燕外传》中,对赵合德的妆容有这样一段描述:“合德新沐,膏九回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刚刚出浴的美人,她只是略施朱粉,浅画双眉,但那慵懒的姿态,却展现出天然的风流与性感。

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男子,“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追求“标俊清彻”“风姿特秀”。

这些士族男子的行为举止,影响了同时代的女性审美。无论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甄宓,还是“光彩溢目,映照左右”的陈后主贵妃张丽华,亦或是“秀惠而绝艳”的北齐文宣皇后,身上都呈现出一种充满神仙气的超脱与自在之美,而这个时代的女性妆容,也体现出既无所禁忌、又轻盈飘逸的特点。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各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的积淀,到了大唐王朝,中国古代妆容终于迎来了全盛时期。

大唐政治、经济、外交的成就,民族自信心的高涨,礼教观念的相对淡漠,加上李唐王朝统治者的胡人血统,共同促成了唐代妆容文化的绚烂与奇诡。

李芽教授在书中指出,唐代的妆容造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胡风浓郁,与传统汉文化所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式的淡妆审美有很大不同。

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唐代贵妇面容来看,晚唐女性妆容甚至画得像斗彩大花瓶一样浓艳而琐碎,与汉代“简约素朴”的妆容审美风格大相径庭。

唐代不仅妆容造型多彩而另类,还积极接纳“粉胸半掩疑晴雪”式的性感,钟情“D”形身材的胖美人,呈现出一派迥异于中原汉族审美的盛唐气象。

经历了魏晋的广收博取、大唐的发扬光大,到了两宋之后,中国女性的妆容审美再次回归两汉时期的“简朴素约”“清新淡雅”,妆面开始趋于简化和精致,过多夸张的涂抹不再多见。

在面妆上,宋代一反唐代浓艳鲜丽的红妆,代之以浅淡、素雅的薄妆,眉妆上,则以纤细秀丽的蛾眉为主流,唇妆上,也不像唐代那样形状多样,而是以“歌唇清韵一樱多”的樱桃小口为美。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玉人好把新妆样,淡画眉儿浅注唇。”都是宋代女性的典型妆面。

此外,宋代女子依旧钟情于面饰,不但保留了唐代的面饰种类,还在材质上出现了很多创新,展示出宋代特有的低调奢华。

“花靥谁名镇?梅妆自古传。家家小儿女,满额点花钿。”便是对宋代面妆风格的最好注解。诗句中的“花靥”“梅妆”“花钿”,都是盛行一时的面饰潮流。

两宋之后,中国女性的妆容经历了辽、元的少数民族风情,明代的端庄典雅,以及清代的满汉交融,加之晚清以后,西洋妆容传入国内,逐渐受到上层女性的青睐。

末代皇后婉容便是西洋妆容最早的尝鲜者之一,在她之后,“樱桃小口一点点”的中式唇妆逐渐式微,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西式自然饱满的唇妆开始燃起星星之火,到了民国中期,终于形成燎原之势。

总而言之,历代女性妆容的流变,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正如李芽教授在书中所写的那样:

“中国古代的妆容文化滥觞于史前,成型于两汉,高潮于大唐,转折于两宋,到了清代,随着西学东渐,女性妆容慢慢开始受西洋风格影响,达到了中国古代妆品史上的高峰……那一个个极富中国风情的妆面,让我们领略到独特的东方审美,而东方审美背后的东方智慧,则是更加珍贵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