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香草冰激凌,我再也不上兴趣班了
2022/9/12 来源:不详※卷卷羊想太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句话叫做
“你想要毁掉一个兴趣,
就去帮他报一个培训班。”
小时候卷卷羊很喜欢打羽毛球
几乎是每天都想打一个小时
后来父母报了个羽毛球培训班
每周就上两个小时
尽管时间比平常打的还要少
但卷卷羊却再也没有兴趣打球了
直到后来离开培训班
就真的几乎没有打过了
明明培训班干的事都是你之前喜欢的事
为什么反而不喜欢了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个事儿还和一个香草冰激凌有关: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天接到一个投诉电话,电话那头的客户愤怒地说自己新买的车有问题,对香草冰激凌过敏。他每天会去冰激凌店买一个冰激凌,买其他口味冰激凌的时候,从店里出来的时候车子就能正常发动,唯独买香草冰激凌的时候,车子就熄火了。
汽车公司的调查员觉得挺搞笑的,这怎么可能呢?然而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车子确实有问题,只不过是因为散热不好导致的。
猜猜是咋回事
?
?
冰激凌店的香草专柜在最外面,而其他口味的冰激凌在店的里面。由于购买香草冰激凌的时间比购买其他口味冰激凌的时间要少,所以当客户买完香草冰激凌时,车内的部件还没完全冷却,而购买其他口味冰激凌为车子散热留够了时间,所以能够顺利发动。
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位客户是把表面现象当成了事情发生的实际原因。然而回想我们自身,是不是也常常有这种情况?不去追求内部的原因,而很自然而然地和一些外部的、表面可见的现象联系起来呢?
如果说,我们对外部环境的一些事情的发生原因无法完全探求,那么我们总该了解我们自己行为的动因吧?然而……
有一个老人在小山村里修养,结果隔壁一帮小孩子闹腾得他没法好好休息。
一天,他把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我老了,很害怕孤独,你们都在我房子边上大喊大叫,谁叫得最大声,我就给他们零花钱。”孩子们于是开始比谁喊得更大声,果然拿到了零花钱。连续几天的时间,孩子们都拿到了钱。
但一周之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叫,老人都拒绝再给他们支付任何报酬了。小孩子们心想:你不给零花钱谁要在你这边玩闹啊?于是,这一带就彻底安静了,老人也终于能好好休息了。
道理我都懂,
你们吵辣么大声干吗?
在这个故事里,实际老人是给这群孩子们下个了心理误区的套。孩子们原本是因为自己喜欢玩耍才玩闹的,但当老人给他们零花钱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零花钱”是他们尖叫玩闹的动机,所以当这个动机失去了之后,他们觉得既然叫也没有钱,就不想再叫了。
这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意思是人们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他们会经常将最容易找到、最表面的原因当做自己的动因,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些解释有时候就和“香草冰激凌”一样,是完全没道理的,但你的脑海却不由自主地相信了它。
年的一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研究员请测试者做一个智力测验。刚开始,每个人都自己解题,没有任何奖励。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对解开这些小题目抱有足够的兴趣。
之后,他给其中一组人奖励,每做对一道题就给一美元。另一组人还是什么都没有。
又过了一会儿,两组人分别自己休息,研究院开始观察每个人这时候都在干什么。他发现,有奖励的一组都对做题兴趣缺缺,而没有给奖励的一组在休息的时候还在思考题目的解法,对题目抱有热情。
和之前的例子一样,第一组人把金钱当做自己解题的诱因,因为这个动因是肉眼可见的。但是他们忘记了,他们原本做题的目的,其实是好奇自己的智商和对题目的求知欲而已。
这就回到了我们原本的主题:为什么我们的爱好在报了兴趣班之后热情就开始下降了呢?
因为我们会顺理成章地将最浅表的理由放在脑海中:因为我们交了报名费了;因为我们不去老师会生气;甚至因为我们需要这个特长来替我们加分……种种理由都是非常直接,却又和我们的内心完全不搭界的。过度理由效应让我们忘了其实我们最开始就是因为喜欢它才报的班。
而当这种必要性消失的时候,比如本期培训结束了,我们就再也不会再在闲暇时期拥有这些爱好了。
过度理由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比起利用外因去支持自己的行动,一定要去挖掘内心的内在动因。与其用实在的奖励去要求自己做事,不如给一些精神上的奖励会使得行为更持久。
兴趣班当然不是像我们开头所说是毁掉兴趣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完成这个行动。要知道,让你的兴趣“熄火”的,并不是因为这个“香草冰激凌”,而是因为你甩锅给了它。
你给这样的“香草冰激凌”甩过锅吗?
脑洞大开卷卷羊,日常想太多。
周日“卷卷羊想太多”专栏,让大脑做个有氧运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