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兰言志,君子当如兰

2022/11/9 来源:不详

明仇英《双沟兰花图》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唐·李白

养兰言志,以花寄情。

作为诗文水墨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兰,有“花中君子”之称,兰花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花卉之一,栽培过程中潜移默化,兰与人相融,兰花成为人修身处世、精神追求的寄托。

兰花香,被称为“王者香”。上佳兰花,花幽香,若有若无,时隐时现,清心明智,沁人心脾,故嗅之却无。久居兰室,袖中馥郁不散。

现代人虽多居于城市高楼,不管是有方小院,还是温馨小室,对于爱兰之人而言,兰花就是居室情调中的诗和远方。闲时,置其于案台窗几,或伴一杯清茶,或读一本书,亦或抚琴弄弦,都别有一番意境。

南宋赵孟坚《兰花图》

正因为兰花既富美学审美,又具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质,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兰亭

据传,越国被吴国灭国后,越王勾践便在浙江绍兴渚山植兰明志。越王种兰之处,于汉代建成驿亭,就是后人所称的兰亭。东晋大书法家王羲即在此兰亭,写下闻名天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

爱兰者众

往前追忆,爱兰之人不得不提,孔子和爱国诗人屈原。

《孔子家语》中有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屈原十分喜爱佩兰,“纫秋兰以为佩”,《离骚》中多次出现兰的形象,文学史中留下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喻忠贞贤良之士。

明徐渭《墨兰图》

陶渊明爱菊也爱兰,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北宋诗人苏轼爱兰,他的咏兰诗别具一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

宋末郑思肖《墨兰图》

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素有画竹之名,但也爱兰如痴。

郑板桥曾自言:“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其《种兰》一文中说,他把种的10多盆兰花,移植到太湖石、黄石之间的一个地方,次年开花,香飘极远,遂题诗一首:“兰草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清郑板桥《兰花图》

兰花意指

古往今来,爱兰者咏兰者甚多,兰的意象在中华文化中所用甚多,好文章为「兰章」,结交如兄弟被称为「义结金兰」,家族中除了比较有出息的弟子后人,称「芝兰玉树」,戏曲文化中特定的手势被称为「兰花指」,由此可言,兰花已不仅仅是可供观赏的花,它已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

文徵明《兰竹图》

兰花之美,君子之德。

有兰于室,可养浩然之气。

兰花之韵,和中国泼墨山水的里内气质一样,但更多了一分生长于天地的鲜活。

它是一种写意的韵味,是一种清骨风雅的感觉,是一种长于深谷的孑然独立,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很难用言语描述的意象。

齐白石《兰花图》

而那些被玻璃围挡,保安护身的千万“极品”只不过也是被动接受了物欲的支配。爱,就是爱它的气韵和文化之美,其他,又与之何干呢。

其本发之山野,秀之于深山密林,世人之爱,有不同,何妨,它自静放。

而兰花之韵,君子之德,言不能概,需自参。

明马守真《兰石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马守真《素竹幽兰》

书斋静室,案几窗台,素盆一个,兰花几朵,叶条风发,闲时,可吟诗赋之,泼墨形之;忙时,可嗅之偶观之,欣慰之。

增智益思,思而有所得,对于爱兰之人来说,就是宝贝是佳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