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花隔云端诗仙长久思念的美人,亦
2022/11/9 来源:不详乐府《杂曲歌辞》中有一曲,名唤《长相思》,通常以“长相思”三字为开头和结尾。
提起长相思,国学、音乐的爱好者可能瞬间回忆起《经典咏流传》节目上林志炫深情诠释过的,谪仙人那首穿越千年的“情歌”。说是情歌,实则是李太白对于理想的渴求,若说不是男女之情,又有一股缠缠绵绵的相思意,难解、难忘,催人泪下。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的一段日子里,不断地沉思回忆过往,深深地思念着长安,那个有机会实现理想的帝都,《长相思》应运而生。
今日一起来读经典的《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倦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前半段李白着重刻画远在长安的“美人”,一个孤独的剪影让人无奈叹息:
日日夜夜,长长久久的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她就在长安。凄冷的秋叶里,纺织娘在那精美的井栏边伤心啼鸣;夜里薄薄的霜气透着刺骨的冰寒,连日常坐卧的竹席都浸染了寒气。
内室一盏孤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诗人辗转难眠,心中渐渐涌起一股极为浓烈的思念,伸手卷起窗户边的纱帘,抬起头仰望天空的明月,无奈悠悠长叹。
“络纬”是活跃在秋夜的昆虫,俗称纺织娘;“金井阑”,带了金字,比喻华美的井栏;“不明”非是灯光,而是“无眠”。
李白思念的“人”虽然生活富贵,锦衣玉食,内心却满是寂寞与空虚,所以才会注意到秋虫的凄鸣,这是听觉感知;觉察到霜气、冷意,进而辗转难眠起身,这是触觉感知;目之所及唯有一盏“孤灯”,这是视觉感知,“思欲绝”是内心的映照。最后是一连串的动作行为:拉起窗帘、抬头望月、无奈叹息。
短短两行诗,李白极尽听觉、视觉、触觉、心情、动作各方面的细腻描写,到底是为什么呢?皆为铺垫,就为引出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如花美人啊,她在云端之上,与我相隔甚远。
因为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只能对月长叹。
诗的后半段,李白着重描绘对“美人”的追求,沉浸于浪漫却求而不得的幻想里:
头顶上有青色的天空,白茫茫的飘渺不似凡间,脚底下有清澈的江水不知何时卷起了万丈高的波澜。天太辽阔了,地太遥远了,日夜不停地跋涉实在太辛苦了!即便是睡梦中的魂魄,也难以飞跃着重重叠叠的关山呐。
无费尽心思苦苦地追寻,仍然是没有结果的,日日夜夜沉淀下来的相思之情,令我肝肠寸断,痛彻心扉。
“渌”字有清澈之意,对应的是青色长空。
李白的浪漫主义在这下半段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可能是在发呆,可能是闭目沉思,幻想着自己灵魂出窍朝着长安的方向去追逐思念的美人儿。
“青冥”与“高天”重叠,“渌水”与“波澜”相似,李白如此反复的吟咏,状似音乐中被拉长的音符,传达出绵绵不绝的情思。
天高地远,需要跋山涉水,还有雄峻的关山难以逾越,长长久久的思念啊该如何排解?之前还只是浓烈的思念,到最后足以“摧心肝”的程度,可谓是悲痛至极,沉重的心情难以描述。
古诗词中常用“美人”的意象来暗喻理想,屈原笔下有“香草美人”,欧阳修笔下“灯火阑珊处的美人”。
李白笔下的“云端美人”是其心之所念、求而不得的存在,身在“长安”更是一种绝佳的暗示。联想到李白中年得贺知章举荐,也才得了个无权无势的御用文人职位,云端美人寄托着李白理想的政治诉求,无论现实与幻想都难以企及。
只剩下日思夜想的渴望,难以实现,直至痛断心肝也无法停止。
现实生活里,你是否遭遇过“美人如花隔云端”这种求而不得的经历呢?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