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诗里东方没佳人

2024/1/22 来源:不详

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0/b2hlrya.html

“北方有佳人”出自李延年的《佳人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中,说有“佳人”,而且是哪一方有“佳人”的,有很多诗都这样写过。

李延年用的是“北方有佳人”。魏晋时候的诗人阮籍写过一组诗叫《咏怀》,诗里有一句“西方有佳人”。还有比阮籍早一点的,曹魏时候的曹植(字子建),写过几首《杂诗》,其中有一句“南国有佳人”——现在看来,只有东方没有佳人。

这个诗歌现象,其实涉及到中国诗歌中的“托喻”。

北方、西方、南国的佳人,以及其后诗歌中的“香草美人”,都是喻托,allegory(寓言),蕴藏着一种比喻和寄托——

叶嘉莹先生(图源《掬水月在手》)

《咏怀诗之十九》

阮籍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旁。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01

中国诗歌中的“喻托”

阮籍《咏怀》所讲的西方佳人是一个神仙一样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曾经“流盼顾我旁”,“流”是转动,“盼”是眼光,她曾经转动她的眼光看我,从我旁边经过。我与这个女子是“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这个女子“挥袖凌虚翔”,在空中飞翔,经过我的旁边。“交接”就是交往。我只是看见她了,很欣赏她,可是没有交谈的机会,所以“晤言用感伤”。“言”在这里是个语助词,没有交谈的意思,“用”是因此,这种见面就使得我因此而感伤。这个女子是一个喻托,比喻一种高远的理想和追寻。在我的理想里,我仿佛是看见了,可是没有真的得到。

《诗经·蒹葭》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就是一种恍惚,你好像看见了它就在水中间,可是真的去追,你没有真的能够掌握,没有真的能够获得。这是高远的美、象征的美,不只是一个人的美。凡是美的理想,一切美丽的愿望,都是美。

傅抱石《湘君湘夫人》

曹植所写的南国佳人,也是一个喻托。他替这个女子讲话:

《杂诗七首·其四》

魏晋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他说现在这个时代的世俗的人,不重视“朱颜”(美丽的容貌),你真正是美丽的,可是世俗并不看重你。中国的比喻和寄托,是很多方面的。屈原《离骚》里的喻托,美色代表贤德才能的美好,这个美是“好”的意思。所以曹植说“时俗薄朱颜”,当时的世俗不看重这种贤德美好的、有才智的人才。而看重的那些人是什么?是用谗佞,用不正当的方法、曲媚的方法拍马逢迎。自己本身没有美好的才能,用拍马和逢迎的手段取得了地位,而真正美好的才能不被人看重。

《诗品序》中说“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这里外表容貌的美反而指拍马逢迎,因为它跟“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的“士”是相对的。“士”是有才德的人不被重用,可是以美色、以外表容颜的美丽反而得到宠爱,这是对比。

曹子建用的是屈原的传统。“为谁发皓齿”,“发”是露出来,“发皓齿”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笑”,另一个可能是“歌”。我为谁展颜一笑,我为谁献一首歌?有谁懂得,有谁欣赏?没有人。

“俯仰岁将暮”,“俯仰”是低头仰头,转眼之间很快一年就到了迟暮。而草木的荣华,一切美丽的东西,人的美丽的颜色,不能够长久地保有。曹子建所用的是屈原《离骚》里的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有才能的人不被人欣赏,而人的生命有限,转眼之间你这一生就白白过去了。看到草木的零落和荣华——这个“荣”本来是指草木的花,所以底下是个“木”字——转眼之间就零落了。一个美丽的人、有才德的人,他的一生如果不被人用,转眼之间也就衰老死亡了,“恐美人之迟暮”。

傅抱石《九歌图湘夫人》

我举这几个例证是给大家做一个比较,中国诗里哪些句子可以有喻托,为什么有喻托?这是读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诗词喜欢讲喻托。

怎么判断?有几个因素:时代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叙写的口吻。

一个是时代的背景。阮籍生在曹魏时代,你看《三国演义》就知道,司马家族要夺取曹魏的天下,是处心积虑三代传下来的,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到司马昭,到司马炎。而在这样一个危险的时代,阮籍处于政治斗争之中,所以他内心也有很多哀伤、很多痛苦,看到这些人做不道德的事情。所以用时代的背景来判断,阮籍的《咏怀》共82首,都是比喻跟寄托的。

一个是作者的身世。曹植的哥哥是曹丕,两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被立为曹操继承人的可能,所以斗争得很厉害。曹丕后来做了皇帝,曹植很不得意,他有这样的身世,所以他这样写。

还有就是叙写的口吻。阮籍把那个女子写成“凌虚翔”,是超乎现实之外的,所以是寄托的。曹子建叙写的口吻,是跟《离骚》暗合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以他也是寄托的。

阮籍

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饰演的高冷感“北方佳人”

《长恨歌诗意图》吴声、于水绘

以诗来说,这首诗虽然是写一个现实的、倾城倾国的美色,但是写得这样崇高,这样遥远,所以还是写得不错的。

02

五言诗的兴起

前几次课我讲到中国诗歌形式的演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楚国的骚体,到楚歌的体式。汉武帝的《秋风词》、汉高祖的《大风歌》都是楚歌的体式。

可是在中国诗体演进的历史上,出来一种新的体式,以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北方有佳人”,五个字。“绝世而独立”,五个字。“一顾倾人城”,五个字。“再顾倾人国”,五个字。“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是八个字。“佳人难再得”,五个字。

要注意这八个字里面的停顿,是三-五的停顿,“宁不知”是三个字,“倾城与倾国”是五个字。“宁不知”在音乐里面相当于衬字。在唱歌曲的时候,乐府诗歌常常在中间加上一些陪衬的字。

《诗经》虽然有五言一句的诗,但不是全篇五言,所以我们只说那是五言句,不是五言诗。李延年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但也不是完整的五言诗,是以五言为主而有杂言的一种形式。

为什么发展成这种以五言为主的形式?汉朝有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叫乐府,李延年在乐府里负责给曲子配音乐,叫“协律都尉”。“都尉”是一个官名,“协律”就是配合乐律。他制造歌曲,“为新变声”,做出一种新鲜的、跟中国旧传统不大相同的乐曲。

这种五言的歌诗,是汉代新兴的形式。五言诗歌的兴起,与当时流行的乐曲有关系。史载,“武帝通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跟西方的一些外族、国家相交往,就传进来一些胡乐,即外族的音乐。而当时流行的歌曲受外来音乐的影响,所以是五个字一句的。因而汉朝管音乐的官署配合音乐的歌诗里,就有很多是五言诗了。

张骞雕像

汉朝的乐府诗歌,有一部分是民间的歌谣,也有一部分是文士的作品。而这些歌词有时代比较早的、流传了很久的歌谣,也有当时才写出来的新歌词,所以乐府诗主要形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杂言的,一种是五言的。

汉朝的朝廷典礼有的还是用四言,汉高祖、汉武帝都是用楚歌体,所以汉朝的乐府也有四言和楚歌体,但是大多数都是杂言或五言的形式。有一首乐府诗叫《江南》,是江南采莲蓬的女子唱的歌谣,很质朴、很朴实、不加雕饰,完全是民间的风格。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很多人只知道欣赏雕饰的美,说词采很华丽很漂亮就是美。像这样的诗有的人就说,怎么重复了这么多句。可是这种美就是质朴的美,你要想想民间的风俗。“江南可采莲”,江南有大片的荷花池塘。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北美洲的气候跟中国大陆很相似,可是北美的人不大流行种荷花。你要知道中国有一些植物是后来从外面传进来的,可荷花是中国古老的植物。中国古老的字书《尔雅》里就有记载,说荷花的花叫菡萏,它的茎、叶、果实、花是很美丽的,叶子还有很多功用。荷叶可以入药,做东坡肉是荷叶包着的。它的果实是莲子,还可以补养,做莲子粥、莲子汤。它的根是藕。在中国的植物里,根实茎叶花都可以欣赏,而且都有实用价值的就是荷花。

浙江湖州,村民划着菱桶采收荷花和莲蓬(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可是北美一直不懂得欣赏和种植荷花,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总而言之,荷有这么多功用,可以种植,还可以营生谋利,因为它的荷叶、莲子、莲藕都可以卖钱,所以在江南,种荷花跟种稻子一样,是生产。

“江南可采莲”,江南有很多女子出去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是什么?戴君仁的《诗选》说“田田,莲叶貌”,就是莲叶的样子。“莲叶何田田”,茂密的一片荷叶。采莲的女子划着小船进去。“鱼戏莲叶间”,看到荷叶底下有一条一条的小鱼。

可是“鱼戏莲叶间”只是一个概说,当这个女子采莲的船在走的时候,“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边的小鱼一动,那边的小鱼一动。诗很生动、很真切,但是很质朴。这是民间的风格,是歌谣。这在乐府里属于民间歌谣的一种,五言的体式。

还有一首杂言体式的诗,叫《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江南》是民间的一般的生活,这首《上邪》是写爱情的,而且写的是民间一个普通的女子,不是很有文学修养的,就是一般的很热烈很诚挚的爱情。“上邪”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上邪”就是语词,只发声。也有人认为“邪”字是语词发声,“上”字似乎应该有一点作用,所以程千帆编的《古诗今选》就说“上邪”是天,“上”是高高在上,上天、苍天。

“我欲与君相知”,她说我想要、愿意与你相知。说得很好,古人没有说相爱,只说相知。因为爱这个感情可以由很多因素而产生,有的人只是因为美色而有了一种感情。但是相知的话,就不只是外表的颜色的吸引,而是心灵的相接近、相吸引。所以中国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如果人生得一红颜知己,当然更是死而无憾了。所以她说“长命无绝衰”,我愿意跟你在一起天长地久,“长命”时间真的很长久,永远在一起。

《上邪》属于杂言体,诗里每一句的字数是不整齐的。《江南》是五言体式。这两首诗在乐府里应该是比较早期的作品,所以写得比较质朴、比较真率。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资料图片)

温庭筠《菩萨蛮》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说“小山重叠金明灭”,孤独寂寞还不直接地说,而是说“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那是一个反讽。温庭筠是文人、诗客,所以写得比较典雅,有很多雕琢、很多修饰。可是你看民间的乐府歌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一个女子表现她的爱情,表现得多么质朴、多么真率、多么直接。

唐朝无名氏的《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它的格式跟温庭筠的不同,温庭筠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前半首字数是七七五五,后半首是五五五五。这是一个音乐的段落。早期的民间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这是七个字,“要休且待青山烂”七个字,“水面上秤锤浮”六个字,“直待黄河彻底枯”七个字,“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最后一句是七个字。

我在讲李延年《佳人歌》的时候,说“宁不知”是衬字,配合音乐来唱的诗歌,在乐调拍板的空档之中可以加衬字。什么叫做衬字呢?就是把这几个字拿出来,不破坏文法的完整。

这首民间的《菩萨蛮》,哪一个是衬字呢?“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上”是衬字,“直待”是衬字。“水面秤锤浮,黄河彻底枯”是它基本的形式。音乐的曲调有一个基本的形式和格律。在歌唱的时候,你可以在乐曲音乐的空档里加上衬字。“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都是五个字,“且待三更见日头”,“且待”是衬字,即“休即未能休,三更见日头”。

傅抱石《九歌图册河伯》

汉朝乐府的诗歌,本来是民间的最质朴真率的,像《上邪》。《上邪》是早期的乐府诗歌,是杂言,是不整齐的民间的歌谣,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律。所以杂言是最自由的一种形式。《江南》也是民间的早期歌谣,它已经受了当时的流行音乐影响,大半是五个字一句。不过这是早期的五个字一句的诗歌,不是十分成熟的。

什么叫做成熟的诗歌呢?成熟的诗歌,一般五言诗总是双数的句子要押韵,就是双数句子末一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双数句子要押韵的形式,是五言诗进步以后的一个固定格律。

通过《上山采蘼芜》这首诗,我们可以看一看什么叫做押韵: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我们先看押韵。五言诗双数的句子是一定要押韵的,至于开端的一句,可押可不押,是自由的。这一首是从开头就押韵的。单数句子呢?开头一句押韵了,第三句也押韵了,但是第五句、第七句不押韵。总而言之,双数的句子一定要押韵,末一个字的韵母相同。什么叫作韵母相同呢?芜、夫、如、姝、如,都是一个u的韵母。“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这是换韵,乐府可以换韵。

我们讲唐诗,就要开始讲格律了。今天普通话里的第一声、第二声,叫平声韵;第三声、第四声,叫仄声韵。中国的字有不同的声调,我们把声调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的调子,一类是仄的调子。

现在我们只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可是在中国古代讲四声,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古人说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分了阴阳,有一个入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比如我自己的姓“叶”,过去是入声。现在普通话读成四声,就是去声了。入声是仄声字,这个是很基本的分别。

《上山采蘼芜》的换韵,是从u换成ü,“去”。“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不押韵,“故人工织素”押韵。“织缣日一匹”不押韵,“织素五丈余”,“余”字是押韵的。“将缣来比素”,这个“素”字又押韵,“新人不如故”,也押韵。这还是没有完全固定的诗的例证。

“去”跟“素”现在听起来不押韵,可是古时候ü跟u是押韵的。现在的方言,像湖南人说读书,是dúxū,书是u,xū是ü。从“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平声韵换成了去声韵,平声换成了仄声,“去”“素”是仄声,“余”还是平声,“夫”是u,这里是ü,有ü的平声“余”,有u的平声“夫”,有u的仄声“素”“故”,也有ü的仄声“去”。总而言之,中国诗歌押韵的形式,就是第二句要押韵。

回过头来说《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三个是连着押韵的,“莲”“田”“间”都是押an韵。“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四句都是不押韵的。

中国诗歌的演进,形式没有固定以前,有很多种变化。我举一个完全固定下来的五言诗的形式。《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不押韵。

行行重行行

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这个“涯”字有三个读音,可以念yí,可以念yá,可以念ái,这里念y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个“知”跟“涯”是押韵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离”“涯”“知”“枝”都是押韵的。

后面就换韵了,古诗常常换韵。“相去日益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不押韵,“游子不顾返”押韵。“思君令人老”不押韵,“岁月忽已晚”押韵。“弃捐勿复道”不押韵,“努力加餐饭”押韵。“远”“缓”“返”“晚”“饭”是押韵的,所以五言诗押韵的形式越来越整齐了。

《江南》跟《上邪》是乐府诗里面比较早期的作品,所以不十分整齐;《上山采蘼芜》开始整齐化了,可是还没有完全整齐;到《古诗十九首》就完全整齐了。这是中国从乐府诗到五言诗的一个发展演变。《古诗十九首》我们就开始叫古诗,不叫乐府了,它是一个完整的诗歌形式。早期的乐府是比较自由的,变化比较多,而没有十分固定的形式。

03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讲《上山采蘼芜》,还有另外一点用意。我想让大家了解,乐府诗开始发展出一种叙事诗的形式。《诗经》大概都是抒情的、言志的。中国的抒情诗十分发达,而最早的叙事诗是在乐府诗里出现的,它是叙述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的形式。而且在古代的叙事诗里,常常在叙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中间有一些对话。

《上山采蘼芜》是比较早期的乐府里的叙事诗,比较短。到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叫《孔雀东南飞》,就非常复杂了。

还有一点,早期乐府里的叙事诗,很多诗的主角都是女子。你可以透过乐府诗看到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看到女子在当时不平、不幸的命运。乐府诗里反映了很多。从《诗经》开始,有少数的几首诗,像《氓》和《柏舟》。《氓》是说没有结婚以前,男子总是来做买卖,要买这个女子的蚕丝,卖给她布匹,来追求她。等到追求一旦到手了,就对她非常粗暴。《柏舟》也是写一个被抛弃的女子,说当你不幸运的时候,在艰苦患难的时候,我跟你在一起受了多少苦难,而现在居然就改变了。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那一首长诗,写一个女子作为妻子,她的婆婆不喜欢她,所以把她赶走了,后来她自杀了,她的丈夫也自杀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是民间流传了很久的“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写女子不幸的命运。

这是连环画《孔雀东南飞》封面。新华社发

《上山采蘼芜》同样是写女子不幸的命运,社会上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她命运的不幸。“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这是一个被抛弃的女子。我们之前讲作诗的方法,有赋,有比,有兴,是理论上说起来,由物及心是兴,由心及物是比,直言其事就是赋。可是事实上,在作诗的时候很难说,有的时候又像是兴,又像是比。

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你看那桃花,“夭夭”是开得很好的样子,“夭夭”本来是少好,年纪很轻的叫“夭”,刚开的桃花。“灼灼”像一片火在燃烧这么美丽,春天的时候这么鲜艳的花朵。“之子”那一个女孩子,“之”是指示词。“于归”,她出嫁了,是“宜其室家”。希望她出嫁以后,跟她丈夫家的人处得非常和美。那么这桃花的茂盛究竟是兴还是比呢?因为那美丽的刚开的桃花,跟一个美丽的新婚的女子也是相似的,在理性上也相等,所以兴跟比是常常混起来的。

不但兴跟比常常混起来,有的时候比兴跟赋也可以混起来。像《上山采蘼芜》,你也可以说它是赋,说这个女子出去采“蘼芜”,蘼芜是一种香草。我们也说过楚辞里面屈原总是用兰花、蕙草等香草代表美好的品德,而女子有时候为了制一些香料佩戴在身上,采一些香草。所以你可以说是赋,而香草也有比兴的意思,说这个女子的品德、容貌是美好的。这个女子是“上山采蘼芜”,她虽然被抛弃了,虽然是孤单的、悲哀的,但是仍然珍重爱惜她的美好。

蘼芜,托喻美好的品德

如果从比兴上说起来,不但“蘼芜”可以有比喻的意思,“上山”也可以有一种向高、向上的精神上的力量。“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当她采了蘼芜,下山的时候就遇见她从前的丈夫,就是抛弃她的那个丈夫。所以“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中国古人常常说到见面的时候长跪,古人本来的坐席就不是椅子,经常席地而坐,所以对于跪是很习惯的。

“长跪问故夫”,还是很有礼貌,“新人复何如”,说你现在有一个新欢的女子了,那个人到底怎么样呢?男子回答说“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新人虽然也很不错,但是不如从前的这个女子。“颜色类相似”,两个人容貌差不多,都很美丽。“手爪不相如”,可是手工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是不相同的。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这个究竟是谁跟谁的对话,哪里是丈夫说的,哪里是妻子说的,很难断。这里假设是妻子说,不管怎么样你说两个人差不多,可是毕竟你现在是喜新厌旧了。“新人从门入”,新人从大门进来,故人就从她原来的闺房内室之中离开了。

后面丈夫又说了,说“新人工织缣”,新的妻子喜欢织缣,是一种丝织品,原来的妻子织素,也是一种丝织品,织得很好。“织缣日一匹”,新的妻子织缣,每天可以织出一匹来,有考证说只有四丈。可是旧的妻子每天可以织出五丈多长的素来。“将缣来比素”,如果从她们手工的成绩来说,用缣跟素来比。“新人不如故”,其实以能力来说,新人是不如旧人的。

可男子喜新厌旧,他不是做这种理性比较的,他有另外的原因,这个我们不大了解。所以他说“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乐府诗写得非常含蓄,这个女子的悲伤哀怨它一点都没有表示,可是这种对比之中的不平,“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而为什么现在“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这是女子的不幸的命运,这是男子的败坏的品德。

《诗经》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也不爽”,女子感情是不改变的,我们说“爽约”,爽是改变、失约。“士贰其行”,是那些男子三心两意。“士也罔极”,这种男子做起事来,简直一点约束、一点道理、一点情意都没有,是“二三其德”,他的感情是变来变去的。中国古代女子在社会生活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不幸的。

乐府诗里反映一般人的民间生活,这不见得是诗人自己,只是诗人看到了社会上有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女子有这种可悲哀的命运。

游客正在欣赏出土于陕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坑区域的塑衣式彩绘跽坐拱手女俑。新华社发

五言诗到《古诗十九首》就已经成立了。什么叫做成立?就是完整的五言诗。什么叫做完整的五言诗?第一个是每句五个字,中间不许有什么衬字。第二个是双数的句子一定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是自由的。可以换韵,换韵以后的规矩一样,也是双数的句子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五言诗汉朝就已经成立了,而且是受了乐府诗的影响,受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影响。汉朝之后呢?这是一个过渡的时期,就是从五言诗的成立,到五言诗的律化。什么叫律化?就是注重更严格的格律。五言诗的律化是分成两步的,第一步是对偶,第二步是平仄的协调。平仄的协调我们以后再讲,先讲对偶。

中国的语文单形体、单音节,一个字是一个方块,所以容易对偶。这边是红,那边就是绿;这边是花,那边就是叶。什么叫对偶?对偶一定要词性相同,文法的句式差不多是相同的。所以前面说的红、绿都是颜色,作为形容词,词性相同;一个花一个叶,都是植物,作为名词,词性相同。这是中国语文的一个特色。

最早的对偶也是自然的,不是有心的安排,自然而然就对起来了。比如《易经》上说,“水流湿,火就燥”。《易经》是很古老的书,那时候没有人定一个规矩说你说话要对偶。他说水向湿的地方流,湿的地方总是低洼的、潮湿的,所以水流是向着低洼潮湿的地方流。火呢,是去干燥的地方燃烧。“水流湿,火就燥”,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湿和燥是形容词,流和就是动词。因为文字的特色,开始注重对偶了。最早的对偶是很自然的,不是有心去对的。

《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就对起来了。胡马、越鸟,马和鸟是动物,胡和越是地方,北和南是方向,风和枝是名词,依和巢是动词

很多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都是对句,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色。所以这是自然的,不是有心的对偶。到了三国曹魏的时代,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都写诗。而在这三个人里面,曹植作的诗数量最多,而且最有名,曹植的诗对偶就开始增加了。(未完待续)

来源:给孩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