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年沉香发展历史星月菩提mi
2023/6/2 来源:不详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9.html
从《周礼》中记载的汤沐香、礼仪用香,到汉代开始流行“博山炉”薰香,隋唐的中西交流使香料品种增多,制香用香方式日渐丰富,到了宋代,焚香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雅事,与烹茶、挂画、插花”并称“四般闲事”。香作为古人居家养生、陶冶情操的必备之物,在古人生活中应用广泛。
1
香文化应该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地潮湿,在室内薰香以除秽、防霉、杀菌。端午人们会焚烧或熏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来驱疫避秽,杀灭各种害虫以减少夏季的疾病。
现在的蚊香,还有宾馆酒店洗手间常见的卫生香,大概是从驱疫避秽这一功能延伸发展下来。至于《世说新语》等书里记载石崇家厕所里用沉香除臭,那就纯粹是赤裸裸的炫富了。
当时香料珍稀,只有皇家贵族上流社会才用得起。曹操临终念叨的家务事就有“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的话。石崇平生最好就是花样炫富,把家里厕所装修得跟宫殿一样,叫十几个穿着华丽的女子在一边侍候。“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准备了各种香水香粉,用来洗手抹脸,厕筹用香囊装着(等于喷上香水的厕纸)。客人如厕后还要再撒沉香粉,去除臭味。结果客人去他家都憋着不敢上厕所。
《离骚》和《楚辞》中记载了众多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虽然是诗人表达品格高洁,但也从侧面说明楚人有佩戴香草的习惯。电视剧经常有女子赠送随身香囊作为定情之物的桥段,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也不会忘记那个妖精打架的香囊。佩带香囊应该是从佩戴香草的习惯演变而来。香囊也叫香包,无论男女,随身佩戴。可以直接放入香草,或者放入香料、香粉。在古代用于佩戴的香方很多,贾宝玉的香囊装的是二钱沉香和速香,毕竟是世家子弟。更多的应该是《香乘》中记载的专供佩戴的梅花衣香、蔷薇衣香、牡丹衣香等。《金瓶梅》第二十六回中宋蕙莲送给西门庆的香袋便是:“里面装着松柏儿、玫瑰花蕊并跤趾排草”。
02
礼仪用香,一个是宗教用香,所谓烧香拜佛,自古都要祭祀天地祖先神明,寺庙也好庵堂也好,道观土地庙也好,都要用到。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家贵族,每年这么大的用量,这么大的市场,足以催生一个行业,驱动技术革新、丰富品种。宗教用香,可以说是香文化发展的一大驱动力。
说到这,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祭祀拜神要烧香?排除掉佛道的理论和讲究,实际是因为焚香散发出的烟。神明都是虚无缥缈,高居云雾缭绕的天上。烟的形态特征和云雾相似。于是古人认为可以通过烟与神明沟通。
妇孺皆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明周朝便有烽火台了。而烽火台,便是通过狼烟传递信息。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尔雅》则有记载“祭天曰燔柴。”火曰炎上,人们焚烧祭品,通过腾空而上袅袅的烟气献予高居天上的上苍神明,并把祈愿传达给神明。而后才有宗教上信香的概念,如道经说的“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旋绕达上苍”。
03
在西汉之前,人们是将香草香料放在香炉中直接点燃,烟火气很大。汉武帝时,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人们开始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的形态,置于炭火之上,将这些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炷香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香的形态变了,器物也需要改进,因此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出现了。
博山炉炉体多呈豆形,炉盖高而尖,往往镂雕成山形,山形重叠,大多刻有珍禽异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当焚薰香料时,氤氲的雾霭从镂空的炉盖上袅袅升腾,有如仙气缭绕,仿佛置身仙境。香炉在汉代及以前多称薰炉,在战国时期,熏炉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湛了。及至西晋时期估计其他形态的香炉出现,用途细分,便逐渐称为香炉,南北朝后,基本就采用香炉之名。
4
我们知道古人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会先焚香沐浴以示郑重肃敬。周礼的汤沐香,最初应该是直接使用艾叶之类香草沐浴。到后来才发展成沐浴和焚香两件事。沐浴不用说,焚香在这里主要是静心的作用。比如文人抚琴时焚上一炉香,宋徽宗抚琴图旁边的几上就放置着一个香炉。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文人诸般雅事,在风雅的宋人手里,也达到了后世难以逾越的巅峰。焚香一事,可以说到宋朝才达到道的境界,才能称之为香道。朱新建说中国的艺术,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都是一群高智商的人为了消磨掉过剩的精力搞出来的,因为这批人都读了很多书,都有能力和准备可以去搞政治,可是没那么多岗位安排他们,这些人如果不安生,天天给皇帝捣乱,那就乱套了。也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大智慧家,当他们把精力放在琴棋书画上,把精神世界寄托在上面,中国的艺术才能达到这样的巅峰。
爱玩香的苏轼有首《印香诗》,诗题:“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提到的印象与银制香篆则是宋朝开始出现的用香方式。将各种香材研磨混合,称之为合香。为了方便点燃,用模具将其压印成以篆文为花样的字型或图形,点燃后循序燃尽,这种用香的方式被称为“香篆”,也叫“香印”,“香拓”。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是金石癖,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不惜“脱衣市易”。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的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她那首著名的《醉花阴》有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瑞脑是香料,又称龙脑,即冰片。金兽则是兽形的铜香炉。宋代很流行鸭、兽造型的熏炉,多以金属制作,称为“兽炉”,亦称“香兽”。
说到香炉,不能不说著名的宣德炉。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亲自参与设计监造,参考宋代香炉形制,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万历年间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在明清时期的画作中常描绘到文房清玩,典型设施就有炉瓶三事。即香盒、香炉、香箸瓶。炉为焚香之用,盒用来盛放香饼、香块等香品,香箸瓶则是方便放置香铲、香箸。香铲用来翻铲炉中的香灰,香箸用于夹取香品。
中国古代熏香习俗随着香水的引进,在人们生活中消逝。而香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近年渐渐复兴,附庸风雅也好,陶冶情操也好,总是华夏的传统文化还延绵不绝。好过死掉供在神坛,让后世之人怀疑是否存在过,或者只能在纸上怀想古典中华文明的优雅风致。
#沉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