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漆盒发展,看5000年工艺传承,

2024/8/12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4.html

前言

香盒在古代常被称作“香合”,指用于盛放香料的小型带盖容器。时至今日,日本文字中依然保留着对“香合”这一名称的使用。“合”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香盒大小一般可容于掌心内。香盒的造型变化极其丰富,其中尤以瓷香盒的种类最为众多,而古代漆香盒则可能由于本身工艺制作的局限性等而难以制作复杂造型,但在各个时代丰富的传统漆器制作工艺影响下,亦展现出了独特而丰富的变化。

一、战国至三国时期

漆盒作为一种存放容器,何时开始制作并用于专门存放香料的漆香盒学界尚无定论。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其作为香料的存放器具而被大量的使用例子,笥呈长方盒形,盖、身相套合,材质以竹为主。

漆奁是在战国中后期以后的楚墓中才首次发现的,是楚式漆器的一个种类。奁最初是用来盛放各种物品的带盖容器,除了盛放梳妆用具外,也常用来盛放食物等。奁与笥类似,胎体最早也是竹制的,奁盒多以圆形为主,笥则以长方形为主。

墓中出土的遣册中记载有“二革园”,指的就是墓中出土的两件皮革胎漆奁,可能当时楚人称奁为“园”,“革”就是指奁的主要材质。

从西汉开始,多子奁盒开始大量制作使用,在化妆用的漆奁盒内,香料也开始逐渐有了单独的漆香盒保存。

从装饰技法上看,单层五子漆奁最明显的特点是用针划纹装饰漆器。这种类似戗刻嵌金的做法早期主要是在青铜器上有使用,但在漆器上用此法装饰则要在西汉以来才逐渐发展成熟。

后来在此法上又发展出在刻划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称之为“戗金"的工艺,使其产生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与旋木胎相比,这一时期的夹纻胎表面均有打磨而显得非常光滑、平整。

运用朱绘与针刻相结合,使得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呈现出多种技法的效果,增加了装饰的层次感。

另外从周身圆形针刻和朱绘的线迹看,圆的形状非常规则,线的粗细非常均匀,可能是借助了一定的辅助工具。

从墓中出土的香料可以看出,西汉初期贵族所使用的香料均为国产的香草,比较常见,可能与化妆、药用、寝具使用、熏衣、等活动相关。

用香料填充枕头、佩戴香囊、也用于饮食调味、中药保健、墓葬防腐等,这个时代草本香料广泛用于各种生活情景之中。

二、魏、晋唐宋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开始盛行,香料的使用有了新的途径。然而却未曾发现存有香料的漆制盒的使用。

仅能从一些佛教石窟中发现疑似香盒的影子,但也无法判断其材质以及具体的用途。

隋代出现了适宜手握品香的小型瓷炉,在此之前,香炉主要是使用导热快速的金属材料,或是形态硕大的固定型熏烧香炉。

随着瓷器制作的繁盛,相较于陶熏炉具有光滑质感和导热慢特性的瓷器逐渐在香具上取得优势,瓷制的香盒也在这个时期之后,逐渐成为了熏烧香料的主要盛放容器。

隋唐时期,佛教用储香容器中出现了与香盒并用的香宝子。唐代香盒以金银合为贵,且相比较瓷香合总要更大一点儿。

这一时期的漆器也转向了更为高端的工艺品并越来越趋向于迎合皇室、贵族的口味,这个特征在唐代的表现最为显著,漆器越来越脱离寻常百姓的生活,逐步转为贵族阶级喜爱的观赏品和奢侈品。

以金银材质的香盒做为贺礼在上层阶级虽然常见,但若是作为日常用具,使用的还是主要以瓷制为主。

唐代出土的漆器数量非常少,多数仅以色为饰,一般髹作朱色、黑色。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东西文明的融合,更加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当今所知的合香、印篆香、线香这些制香法,以及熏香、烤香、焚香等等烧香诸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发展齐备了。茶的使用虽然已经深入寻常人家,而香则仍为古代上层阶级和宗教生活所垄断。

宋代的香品形式主要有香丸、香饼、香末、香膏泥、香木片等,使用时均以香盒盛放。从相关的文献来看,宋代开始,雕漆类的香盒开始被世人推崇,成为了人们存放香料的最高级选择。

从漆制香盒的传世物看,装饰工艺主要也以雕漆为主。被认定为香盒的作品主要是集中收藏在日本以及欧美等国的博物馆及私人藏家中。

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蒲公英蜻蜓纹香盒反映出了南宋早期剔彩与复色雕漆二者混合的情况。主流观点认为复色雕漆出现于明代,是剔犀与剔彩的结合。与剔犀、剔彩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其髹法与剔犀有相同之处,但复色雕漆用绿漆,色层更加丰富。

雕刻方法上,剔彩是以正面表现漆彩,复色雕漆则从侧面的刀口处的漆色带表现漆色如彩虹般的华丽。

剔犀在一器之上刀口的宽窄、斜度、阳纹的粗细都是基本一致的,而复色雕漆刀口有宽窄之分,斜度有大小之别,阳纹线条有粗细的变化,可以随花纹的表现需要而灵活运用。但从这件作品来看,或许早在宋代就已经可见复色雕漆的案例了。

从此后发现的漆香盒来看,造型上基本上均为类似宋代漆香盒这种“圆平直扁”式的蔗段形造型以及蒸饼式造型,无论是从装饰技法上还是胎体成型工艺上都与宋代形成的漆香盒形制几乎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宋代的漆香盒似乎成为了此后漆香盒制作的典范而被一直使用。

三、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来,在宋代形成的文人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文人雅士参与到香事中来。

香品研制日趋繁多,小型香炉数量明显增多,在香盒的使用品种中主要以陶瓷盒和漆盒为主,其中漆香盒又以剔红与剔犀工艺制作的最受世人推崇,出现了张成、杨茂等雕漆工艺名家。

从元代漆香盒作品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工艺类型已经转变为剔红与剔犀。用唧筒制作线香的情景,在蒲呱所绘广州三百六十行的“榨玉香”里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也在后来逐步使得规范化的香事退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再次回归到了上层阶级的垄断中去。

明代是是继秦汉以后又一个漆器制作大繁荣的黄金时代,明代统治者对漆器十分重视,专门设有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漆器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

明代漆器的品种之多、造型之丰富、装饰之繁复,是前代所不能比拟的。漆工艺中还出现了一批名匠。

明代的香事器具在宋元香事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更为完善的规范体系,其中明代宁献王朱权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明代剔红漆盒以花卉图案为多,而此漆盒则一面人物,一面花卉,较为少见。尤其此盒堆朱不厚,而镂刻层次颇多,刀法属于藏锋圆润一类。明成化、弘治年间,中亚蒙古可汗先后进献狮子数头。

随之,中亚一带的乐伎舞人也不断涌入中原,使代表着异国风情的狮子舞,盛行一时,胡人戏狮图即产生于此社会背景之下。

从造型尺寸上来看,亦极有可能是当作香盒使用。金属胎薄且不易变形,髹涂上百遍漆后,也不会显得过于厚重。

其中锡具有较好的延伸性,质地轻,制作器物更为简便,且相比较金银胎,锡的价格更加低廉。

而做为香盒使用,锡质胎也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对于保存香料更是尤其独特优点。

明代主流漆香盒除了雕漆类香盒,另一类则是以螺钿镶嵌工艺制作的香盒为主,螺钿镶嵌的漆器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作品,然而到了元明时期才发现在香盒上运用的例子。

清代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成套的使用同种工艺制作的炉瓶三事,这一时期的三事以玉器、珐琅、瓷器、玻璃为主,漆制的非常罕见。这种成套的三事可能更多的是作为陈设器来使用。

清代中后期线香广泛使用,宋明以来形成的传统香盒器制作的也逐渐式微,光绪初南通丁月湖在传统印香基础上设计的组合式印篆香炉风靡全国。

这种香炉包含了炉、盒、匙于一体,可置于案头又便于出游携带,成为了好香事者的新宠,炉瓶三事的传统形式香具制作因此逐渐减少。

总结

中国古代漆香盒发展的大致面貌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基本上是与中国最具特色的两种漆工艺是重合的,一类的雕漆,另一类则是螺钿镶嵌。

宋代以来雕漆工艺的发展就达到了高峰,香盒也开始大量以雕漆工艺的形态流通,但其实在民间,雕漆类香盒的贵重性其实仍是大多数人所无法消费的,其珍贵程度往往是高级知识分子以及皇室贵族的玩物,以致于大量文献都对雕漆类漆器的描述具有一种推崇向往的性质。

这种珍贵性即体现在工艺本身的材料成本、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上,也体现在上层阶级的垄断性使用和审美倾向上,在掌握话语权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推崇下,使其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古代中国漆器工艺的首要地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