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节怀香草美人伟人屈原留给后人的不是粽
2022/10/28 来源:不详两千年前,时逢端午,汨罗江畔,一位伟人抱石沉江,以身殉国。他叫屈平,芈姓,字原,后人称他为屈原。
两千多年后,这位伟人与哥白尼、拉伯雷、莎士比亚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谐音为屈愿,屈我所愿,似乎注定心中报复无法得偿所愿。本来屈原官至左徒、三闾大夫,是在事业上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可现实残酷,屈原在政治上是失意的,是被政治舞台抛弃的失败者。屈原向楚王提出了六项强国变法的政治举措:奖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可这些举措终究带着那么一份诗人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耿直不通融,坚贞不圆滑确实不是政治家该有的品质,为阶级所不容是意料之中。
其实想想,当年上天已经赐予楚国屈原这样一个文才解内忧,若能再给楚国一枚猛将御外患,可能历史也会改写。
正因这一遗憾,抑或是天意,让屈大夫这份毫无野心的纯真爱国热情终究是错付了。以至于后人有说屈原虽腹有诗书,但无治国方略,且过于张扬渲染个人爱国情怀。这是一个好问题,能力与热情哪个更重要呢?想想我们至今身边也不乏明明有些许能力,却浑浑噩噩或是态度冷漠的人,遇到事情先像个预言家一般料定事情办不成,再以把自己当作善于取巧,有远见智慧的聪明人,去取笑那些虽然能力有限但却愿意拼尽全力把事办成的“傻子”。端午节因屈原,而变得更富有诗意和情怀。这位伟人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粽子和一天假,而是三件影响中国人文精神的无价之宝。
诗人——诗歌创作者自此有了共同的名字
因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此后诗人才被称为诗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正是因为屈原的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界将端午这天定为“中华诗人节”,此后端午节又有了新的名字——“诗人节”,诗人由此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诗作——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香草美人——文人的气节自尊精神
屈原诗歌有一个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屈原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香草美人所代表的忠贞之气,是屈原给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带来的特别重要的贡献,而这个贡献与后来的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联。
所以说到底,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人文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前行。
#端午##屈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