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兰花吧

2023/10/26 来源:不详

弘扬国兰文化,传播兰花知识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帆起暮涛。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语言中的词有其广泛的概括作用,这种概括是以其所表示的事物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为基础的。对于“兰”这种植物,人们怎样概括它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呢?在古代,人们还不会象今天的植物学家那样,从生长、进化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分类,而是从植物和人们的关系之点去认识的。“兰”同人们的关系的主要之点是什么呢?是它能散发香味;而它是一种草,所以人们又把会散发香味的各种草,都称之为“兰”。东汉时许慎著《说文解字》,就把兰解为“香草”,“从草,阑声”。这样,作为语言中的一个词的“兰”,就为其他有香味的植物留下了可均纳入的概念外延域。后来人们把兰科草本花有香味的植物,乃至其他科的一些植物,不管是草本、木本还是藤本,只要花有香味都称之为“兰”了,如玉兰、木兰、珠兰、紫罗兰等。由于兰科植物中某些植物的花的香味,最能显示“兰”这个词的含义,所以到后来,“兰”这个词便主要指称兰科观赏植物了;当代植物学家划分植物的科属时,也以“兰”这个词来作为这一科植物的名称。其他科植物有称为“兰”的,需冠以表示其特征的词,如木兰、珠兰、泽兰、君子兰等,使其有别于兰科植物的兰。“兰”作为语言词语而出现,已不是单纯地对兰科植物特征的概括,而是从其香味给予人们的感受,到人们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想象等,被不断地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这里面起最大作用的是孔子和屈原,由于他们对兰的推崇,赋予兰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使兰从它的植物性升华到它的语义性,并进一步升华到它的文化性。孔子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当为王者香”,屈原的“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和“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等名句,被广泛地引用、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了“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衍化成为很多事物的理想境界及美好感情的褒词,成为一个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当人们在诗文中读到“兰”的时候,都不再认为它是指称某一种植物,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理想境界和美好情感的表达,当成一个文化符号来理解了。图文/网络右上角可收藏或转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