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豆,粒粒皆辛苦

2023/5/31 来源:不详

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6566.html

可可豆是制作巧克力、冰激凌等零食的主要原料。可可树只能生长在南纬20度到北纬20度之间,生长周期一般为40年左右,新种的树在5-6年后开始产果,每年每株可产果60至70枚,8-10年后进入高产期,30年后开始老化减产,40年后停止产果。可可豆也分为几个主要的品种,并因产地的水土不同,以及发酵、烘焙的方式不同而拥有鲜明的个性和风味。

打开一个可可果,每一个种子外面都包裹着白色的像冰激凌一样的果肉,这层果肉有淡淡的酸甜味。但果肉并不是我们需要的,种子才是关键。可可含有的咖啡因、可可碱等生物碱,会给人带来精神愉悦。

美洲人对可可非常敬重,在不同美洲神话中,可可都是神赐的食物。玛雅人将可可誉为神(PlumedSerpent)的恩赐。无独有偶,羽蛇神(Quetzalcoatl)在满是食物的神山上找到了可可树,并把它赐予了阿兹特克人。公元前约年,阿兹台克人、托儿铁克人、玛亚人和印加人(古代墨西哥的原始人和印地安人)只吃可可果的鲜果肉。

天然的可可树林生长在热带低地,可可豆非常稀有。在阿兹特克帝国统治期,周围的部落都需要将可可豆作为贡品进行朝贡。这种稀缺性,一度让可可豆成为阿兹特克帝国的通用货币,也用来交抵赋税。与金银不同,可可豆这种硬通货是可以吃的。在盛大的祭神活动中,可可能单独作为饮品,带着人们赋予它的神秘象征意义,直接呈上供桌;还有一种用法,是让充当人祭的奴隶饮下一杯,待他身上具有了可可带来的神的感应再去慷慨赴死。

漂洋过海来看你的巧克力

年,哥伦布碰见一艘载运货物到别地做买卖的玛雅人大型独木舟时,知道自己已无意中发现值钱东西。之后献给西班牙国王的一堆异域宝藏中,就有可可豆的名单。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不是吃货,看这豆子又苦以为没用,就扔在一边不管了。

美洲人会把辣椒、香草、玉米粉和来自红木的胭脂树红混合制成浆液,然后加入磨碎的可可,混合均匀,打出泡沫,盛在晒干的葫芦瓢中饮用。热可可在美洲的纳瓦特尔语中被称作“chocotl”——这就是“巧克力”一词最初的来源。欧洲人对这种“暗黑可可食用法”无法接受,他们认为饮料表面漂浮着泡沫和渣滓,实在令人没有食欲,甚至让人反胃。

年西班牙探险家克特,在传统的可可饮品里添加了蔗糖,以迎合西班牙人的口味。可可豆碾碎加冰水或加热,添加很多香料,如新鲜橙皮和柠檬,再加上肉桂、麝香和香草等,充当节制饮食用的宗教饮料。但不久,就和墨西哥一样,成为贵族打发闲暇、摆阔、标举个人身份地位的饮料。食物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仅是果腹和提供能量,更是一种文化。

在古老的玛雅文明中,流传着一个传说:如果一个人等待一生都没有等到自己要等的人,却又未能放下,就会化作一棵在原地等待的可可树。可可豆的苦涩,让人们品味出爱情中那些无法弥补的遗憾。西班牙公主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a)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时候,将巧克力饮品作为订婚礼物,用巧克力的甜蜜祝福自己步入婚姻。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可可豆生产由墨西哥的野生树林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可可树在委内瑞拉、中美洲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巴西,最后移植到非洲。可可豆这时成为大宗商品,而非货币。

18世纪,巧克力饮品的销售在欧洲大幅增长,也使它步茶叶和咖啡的后尘,开始被政府征税。没想到在严格征税的情况下,可可豆的走私贸易和假冒产品愈加猖獗。直到18世纪中叶,随着进口量大增和消费者队伍平民化,政府才开始大幅降税,巧克力饮品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享用的食物。

年,荷兰的范·豪尔顿(VanHouten)发明了“脱脂”技术。他使用一种螺旋压力机,萃取可可脂,脱脂后剩下的可可粉经碱化处理后,可使冲泡出来的可可饮料味道更醇厚,这标注着现代巧克力制作生产史的开端。

年,英国的约瑟夫·弗莱(JosephFry)有了新的发现:如果在荷兰可可中按比例加入熔融的可可脂,这样的巧克力浆冷却后制成的固态巧克力就变得不那么粗糙易碎了。

年,瑞士的鲁道夫·林特(RudolpheLindt)发明了“精炼”技术:用能更精细研磨的机器,根据所需品种的要求在不同温度下(例如:牛奶巧克力约49℃,而黑巧克力约82℃)将加入可可脂的巧克力浆持续研磨几小时甚至几天,精炼后再冷却成高级巧克力。

巧克力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可可脂,这种特殊脂肪的熔点是34~38℃,人的体温恰恰在这个温度范围之内。巧克力会在舌尖上自然融化,丝滑的感受因此而来。很多使用代可可脂的巧克力风味产品就没有这样的魔力了。所谓的代可可脂,实际上是棕榈油氢化制品。代可可脂的熔点相对较高,在口腔里难以融化,有嚼面团的感觉。代可可脂熔点高、易成形,加工起来倒是方便了很多,再加上价格要比真正的可可脂便宜许多,只不过味道实在抱歉。

可可豆贸易

重点来了,可可和大多数规模化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同,全球80-90%的可可都是来自普通小农户之手,且基本位于农业技术不发达和经济贫困的地区。可可成熟后,经采摘、手工剥离、发酵和烘培等初加工后,才被送到欧美等加工厂生产巧克力。

在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11磅(约5公斤)巧克力;

在德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11公斤巧克力;

在法国,平均每人每年为7公斤;

巧克力需求量越来越高,但贫困的非洲小农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出卖廉价劳动力来换取巧克力报酬。比如科特迪瓦的农民干一天只能赚50美分(折合人民币不足3.5元,年收入仅为多元),加纳的农民是84美分,远远低于国际贫困线规定的2美金。西非和可可豆打了一辈子交道,可能还不知道这东西能做出这么好吃、美味的食物。

家庭贫穷,大人缺乏教育,没技术,没知识,没有能力养育下一代,被迫让孩子提前参加工作。孩子不能接受教育,从此便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世界的差距,幸福与失落的距离,贫富的鸿沟将人们隔绝成不同的世界。

往期文章:

被西方“抛弃”后,卢旺达真的不一样了

罩袍(头巾)之下的自由

年大萧条如何发生,美国人又是如何熬过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