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寺碑为崇佛之碑,书史俱佳之碑文人之
2023/5/27 来源:不详隋《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原石今在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隋开皇六年(公元年)立。碑通高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碑阳正文30行,行50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碑下原为长方形石座,年在原址将碑抬高并建碑亭,在清理过程中,发现碑身下长方形石座并非原座,同时在石座下又挖出缺首龟趺一座,遂将碑身下部粘接17厘米后立于龟趺之上。此碑传世善本有:一是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元明间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二是王懿荣、汪大燮递藏明初拓本。惜残缺半页二十八字,张彦生经手配补嘉道本乃成全本。三是端方藏明代中期拓本,墨拓不精,装裱凌乱。四是李瑞清藏晚明拓本,有曾熙、朱祖谋等人签并跋。该碑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劝造龙藏寺碑”。齐开封参军张公礼撰文。不署书人姓氏。
该碑书法宽博秀丽,为历代论书者所重,或以为唐书法渊源之所自。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五评此碑云:“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中》云:“《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第十一》称:“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虛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观此碑真足当古今之变者矣。”
龙藏寺,今称隆兴寺,俗称大佛寺,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城内,西南距石家庄市约13公里,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据《龙藏寺碑》碑文记载,龙藏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年)之前已经草创,开皇六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到任后,“奉敕劝奖州内士庶壹万人等”捐资扩建,并立此《龙藏寺碑》。唐代,此寺更名为“龙兴寺”。北宋开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北汉,巡视至此,敕命在寺内铸造高达七十三尺(约今二十多米)的千手观音菩萨铜像一尊,并造大悲阁覆之,“大佛寺”之名由此而来。此后各代,寺阁及佛像又屡经重修。元代高僧胆巴大师曾在此寺任住持,赵孟所书《胆巴碑》即为此寺而作。另据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二正定府隆兴寺条记载,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年),此寺再次大规模重修,并定名为“隆兴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年),由康熙帝御制碑文并刻石,当时寺内有御书匾额达十九处之多。该寺现存除大铜佛外,还有宋代建筑摩尼殿、倒座观音、转轮藏、千佛墩等古代遗迹。
此碑是隋开皇六年首次扩建龙藏寺时所立。碑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崇佛下笔,谈修行的途径,驳斥认为佛乃虚妄之说。而后笔锋一转,用小段文字谈到古时的毁圣灭佛,由此引出大隋王朝的兴起为佛教带来了新生的描述。这一部分中,作者用丰富的笔墨歌颂了隋朝统一和隋文帝关心民生、辛勤政事的英眀形象。第三部分,描写龙藏寺的地理位置、王孝仙的出众才能,以及龙藏寺改建后的华丽和宏伟。正文之后是颂词,用韵文的形式,对全文加以概括。碑文近字,釆用了六朝骈文的形式,虽在叙事方面比较空洞,但词藻典丽华赡,结构严谨宏阔,具有较好的抒情性和形式美感。因此此碑不但是学习书法的典范作品,同时也可作为精美的古代骈文加以赏读。
原文
竊以空王之道,離諸名相;大人之法,非有去來。斯故將喻師子,明自在如無畏;取譬金剛,信畢竟而不毀。是知涅槃路遠,解脫源深。隔愛慾之長河,間生死之大海。無船求渡,既似龜毛;無翅願飛,還同兔角。故以五通八解,名教攸生;二諦□乘,法門斯起。检麤攝細,良資汲引之風;挽滿陷深,雅得修行之致。若論乾闥之城皆妄,芭蕉之樹盡空;應化詎真,權假寧實。釋迦文非說□之□,須菩提豈證果之人?然則習因之指安歸?求道之趣奚向?如幻如夢,誰其受苦?如影如響,誰其得福?是故維摩詰具諸佛智,燈□之坐斯來;舍利弗盡其神通,天女之花不去。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若至凡夫之与聖人,天堂之与地獄,詳其是非得失,安可同日而論哉!往者四魔毀聖,六師謗法,拔髮翹足,變象吞麻。李園之內,結其惡黨;竹林之下,亡其善聚。護戒比丘,翻同雹草;持律□□,忽等霜蓮。慧殿仙宮,寂寥安在;珠臺銀閣,荒涼無處。離離綴彩,寧勞周客?含含奏曲,詎假殷人?我大隋乘禦金輪,冕旒玉藻。上應帝命,下順民心。飛行而建鴻名,揖讓而升大寶。匪結農軒之陣,誰侚湯武之師?稱臣妾者遍於十方,弗遇蚩尤之亂;执玉帛者盡於万國,無陷防風(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名)之禍。斯乃天啟至聖,大造區域,垂衣化俗,負扆字民。昧旦紫宮,終朝青殿。道高羲燧,德盛虞唐。五福咸臻,众贶毕集。低茆出月,搖萐含風。沉璧觀書,龍負握河之紀;功成治定,神奉益地之圖。於是東暨西漸,南徂北邁。隆禮言洽,至樂雲和。感天地而動鬼神,辯尊卑而明貴賤。而尚勞已亡倦,求衣靡息。豈非攸攸黔首,垢障未除;擾擾蒼生,盖纏仍擁。所以金編寶字,玉牒綸言。滿封盈函,雲飛雨散。慈愛之旨,形於翰墨;哀慇之情,發於衿抱。日月所照,咸賴陶甄;陰陽所生,皆蒙鞠養。故能津濟率土,救護溥天。協獎愚迷,扶導聾瞽。澍茲法雨,使潤道牙;燒此戒香,令薰佛慧。修第壹之果,建最勝之幢;拯既滅之文,匡以墜之典。忍辱之鎧,滿於清都;微妙之臺,充於赤縣。豈直道安、羅什,有寄弘通;故亦迦葉、目連,聖僧斯在。龍藏寺者,其地盖近於燕南。昔伯珪取其謠言,□京易水;母恤往而得寶,窺代常山。世祖南旋,至高邑而踐祚;靈王北出,登望臺而臨海。青山斂霧,渌水揚波,路款晉而適秦,途通□而指衛。□□之落,矩步非遙;平原之樓,規行詎遠。尋泒避世,彼亦河人;幽閑博敞,良為福地。太師、上柱國、大威公之世子,使持節、左武衛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伶,世業重於金張,器識逾於許郭。軍府號為飛將,朝廷稱為虎臣。領袖諸□,冠冕羣儁。探賾索隱,應變知機。著義尚訓御之懃,立勳功事勞之績。廊廟推其偉器,柱石揖其大材。自馳傳莅蕃,建旟作牧,招懷叹逸,蠲復逃亡。遠視廣聽,賈琮之按冀部;賞善戮惡,徐邈之處涼州。異轸齊奔,古今一致。下車未幾,善政斯歸。瞻彼伽藍,事因草創。□奉勅勸獎州內士庶壹萬人等,共廣福田。公爰啓至诚,虔心徙石;施逾奉盖,檀等布金。竭黑水之铜,罄赤岸之玉。結瑠璃之寶綱,飾纓絡之珍臺。於是靈剎霞舒,寶坊雲構,崢嶸膠葛,穹隆谲詭。九重壹柱之殿,三休七寶之宮。彫梁刻桷之奇,圖雲畫藻之異。白銀成地,有類悉覺之談;黄金鏤楯,非關句踐之獻。其內閑房靜室,陰牖陽窗。圓井垂蓮,方疎度日。曜明璫於朱戶,殖芳卉於紫墀。地暎金沙,似遊安養之國;檐隱天樹,疑入歡喜之園。夜漏將竭,聽鳴鐘於寺內;曉相既分,見承露於雲表。不求床坐,來會之众何忧;□然飲食,持钵之侣奚念。粵以開皇六年,歲次鶉火,莊嚴粗就。庶使皇隋寶祚,與天長而地久,種覺花臺,將神護而鬼衛。乃為詞曰:多羅秘藏,毗尼覺道。斯文不滅,憑於大造。誰薰種智,誰懷煩惚。猗歟我皇,實弘三寶。慧燈翻照,法炬還明。菩提果殖,救護心生。香樓並構,貝塔俱營。充遍世界,彌滿國城。憬彼大林,當途向術。於穆州後,仁風遐拂。金粟施僧,珠纓奉佛。結瑤葺宇,搆瓊起室。鳳穴槩日,虹梁入雲。電飛窗戶,雷惊橑棼。綺笼金镂,縹壁椒薰。绨锦乱色,丹素成文。髣髴雪宮,依悕月殿。明室結幌,幽堂啓扇。卧虎未窥,跧龍誰見。帶風蕭瑟,含烟蒽蒨。西臨天井,北拒吾臺。川谷苞異,山林育材。蘇秦說反,樂毅奔來。鄒魯愧俗,汝穎慙能。惟此大城,環異所踐。疎鍾嚮度,層磐露泫。八聖四禪,五通七辯。戒香恆馥,法輪常轉。開皇六年十二月五日題寫。齊開府長兼行參軍九門張公禮之□。
释文
我私下以为,佛之道,不可目见,不可耳闻;佛之法,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佛用狮子作比喻,是要人明白佛的勇猛无畏;拿金刚作比拟,是要人相信佛的坚固不摧。要达到涅槃的境界,路途是遥远的;要取得解脱的目的,功夫是很深的。因为凡人与佛之间,隔着爱欲的长河、生死的大海。没有舟船而要渡过大海,没有翅膀而要飞上高天,就像要龟生毛、兔生角那样,完全是场空想。于是便有了五通、八解、二谛、三乘等等的教化方式和内容,来引领人们进入佛的大门。凡人循此选择和摄取,理解佛教的教义;钻研和探索,取得修行的功效。如果说海市蜃楼是虚妄的,芭蕉的生命是短暂的,变化而来的形象并不真实,代理的职务也没有实权,释迦所说的文字不是经文,须菩提也不是由凡人而求得正果的。那样的话,佛教所说的因果还有什么意思?求道还有什么乐趣?世间还有什么可以说是苦?还有什么可以说是福?但是维摩诘具有大智和神通,能够取来灯王的宝座;舍利弗即使用尽浑身解数,天女撒下的鲜花仍然无法去除。由此可知,修行是有优劣的,福报也是有轻重的。如果详细分析凡夫与圣人、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别,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古时有四种魔类陷害圣人,六种外道毁谤佛法,于是出现了拔去毛发、翘足而立、改变容颜、吞食麻核等等的外道修行之法。又有恶人在李园之内纠结党羽,驱逐竹林之下清净修行的信士。护持戒律的比丘和沙弥遭到迫害犹如绿草受到冰雹的摧残,又如莲花受到寒霜的残害。佛刹僧堂,失去了往日的清静;法台经阁,到处呈现荒凉。那曾经的辉煌景象,难道是周人所造?那过去的优雅曲调,莫非是殷人所为?如今我大隋王朝秉受上天赐予的力量统一天下,上应天命,下顺民心。以气吞山河之势建立大业,皇帝揖让而登上宝座。因为我朝有如神农和轩辕的严明阵法,有如商汤和武王的雄武之师。从此十方臣服,再也没有蚩尤氏的暴乱;万国朝觐,再也没有防风氏的惨祸。上天为我们降生了至圣的君王,开辟了广大的疆域,礼制得到推行,民俗受到感化,皇帝临朝听政,百姓得到治理。圣上起早贪黑,在皇宫中辛勤政务。他的徳业和治理之道,堪比上古的伏羲、燧人、唐尧和虞舜。上天降之以五福,各种嘉瑞纷纷呈现。明月当空,羽扇摇风。祭祀河神,则有龙马来献《握河纪》;功成业就,则有神人来献《益地图》。于是东西南北,四方境内,礼义推行,人民安乐。感天地,动鬼神,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皇帝勤劳忘倦,早晚不息。因为芸芸众生,还有罪业未除;天下万民,仍被烦恼纠缠。所以圣上的金编玉牒、诏书命令,连篇累牍,颁行天下。他的慈爱之心,现之于笔端;他的悲悯之情,发之于怀抱。天地之内,都受到他的感化;世间万物,都受着他的给养。国境之内,遍撒他的恩泽;普天之下,得到他的爱护。愚笨之人受到鼓励和帮助,聋盲之人受到扶助和引导。皇帝又以弘扬佛法来教化民众,用佛的智慧来引导众生。他引导人民焚香敬佛,沐浴于佛法的智慧之中。勤修正果,精研佛法。抢救濒临灭绝的佛典,刊刻已经失传的经文。于是使出家之人遍于京师,佛寺禅院广布国中。不仅有像道安、鸠摩罗什那样弘扬佛法的高僧,更有像迦叶、目连那样的圣僧再生于世。龙藏寺的所在地,靠近古燕国的南方。三国时的公孙瓒听信民谣,在这里的易水边修筑过京城;春秋时的赵襄子在这里登上恒山,便有了吞并代国的计划。东汉光武帝刘秀北伐南归,在这里的高邑正式登基称帝;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曾在这里修建望台,用以眺望遥远的大海。此地青山起伏,云雾缭绕,绿水浩渺,扬起波涛。向西的大路经过晋地通向秦地,向南的道路经过赵国通向卫国。口口的村落,只有数步之遥;平原上的楼台,也近在咫尺。泒水之旁,是高士避世隐居的去处。这里土地平旷,景物幽美,是人民生活的福地。太师、上柱国、大威公的世子,使持节、左武卫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他的祖上像汉代金日碑、张安世那样显赫,他的器量与识见,也不亚于东汉的许劭和郭太。他在军中被称为“飞将”,在朝中则是勇武的重臣。他是百官群僚的领袖,是士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善于研究,深明事理,随机应变,谋略百出。他行仁义之举,不辞辛劳;他建立勋业,劳苦功高。他是庙堂中少有的才俊,是大厦中砥柱的大材。自从他出镇本州来到此地,招抚流民,怀柔百姓,免除了流离失所的人民的赋役。古时有贾琮出任冀州刺史,能详察民情;徐邈任凉州刺史,能赏善罚恶。王君与他们虽古今不同时,但贤能却是一致的。他刚刚踏上本州的土地,就使善政得到了推行。他来到龙藏寺瞻仰,看到此寺还属草创,于是奉皇帝的诏令,鼓励州内士人庶民一万多人,出资加以扩建。王君以他的至诚之心,推行这一义举。他的布施之多,堪与长者宝积和须达多相媲美。新寺的兴建,不惜巨资,黑水之铜,赤岸之玉,大量施用。琉璃铺就了宝座,缨络装饰了高台。但见灵刹舒展于云霞,宝坊矗立于青霄楼阁俊伟壮观,大堂深邃奇丽。如九重之殿、一柱之观,又似三休之台、七宝之宫。雕梁画栋,处处新奇,壁画藻井,无不美异。白银铺成地面,有如悉觉的奇谈;黄金刻成梁柱,却非勾践的进献。寺内有清幽的房舍和静室,有宽敞明亮的大门和窗户。绘有壁画的大殿,仿佛圆井中盛开着莲花;映着阳光的方窗,能显出日影的移动。珠玉的串饰,垂挂在朱漆大门前;鲜艳的花卉,种植于紫色台阶边。地上是耀眼的金沙,如同畅游于极乐世界;屋檐掩映着仙树,使人怀疑进入了欢喜之园。黑夜将要过去,可以听见寺内梵钟的鸣响;晨光正在展开,可以看见承露盘隐现于云端。床座整齐,来会的大众不必担忧缺少坐席;饮食洁净,持钵的僧人不必忧虑化缘的愁苦。开皇六年(公元年),岁在丙午年时,这庄严的佛院就基本落成了。愿以此使大隋皇朝的国运更加昌盛,天长地久。这象征着大觉圆满的佛的净地,也永远受到神灵的护卫。于是作颂词曰:佛经记载于贝叶之上,它昭示着成佛的正觉之道。这灵光将永远不灭,同天地不朽不凋。万民沐浴于佛的智慧,从此无人再有烦恼。伟大的君王啊!你弘扬佛的三宝,让佛法之光长明,使智慧之灯永照。彻悟大道之果得到培植,救护苍生之心已经繁茂。宏伟的楼阁已经建起,高耸的经塔也已萱造。佛刹遍布于世界,僧院充满了国中。大林精舍内,民众获得觉悟。官僚当权者,无不敬奉佛宗。贤能的王君,你的仁德之风远远传送。金钱米粮施舍给僧众,珠缨宝饰奉献给佛祖。琼楼拔地而起,宫室结构重重。玉宇辉映着丽日,飞梁矗立于云中。闪电飞掠过轩窗,惊雷震动了梁栋。这梵刹像雕镂的金笼,淡青色的墙壁还散发着香草的余薰。丝锦交错舞动,彩翠辉映成文。仿佛置身于齐宣王的雪宫,依稀来到了嫦娥的月殿。明室中张挂着幌幔,幽堂里开启了屏扇。此地庄严肃穆,如有卧虎藏身寺内,似有伏龙隐迹阁中。衣带飘摇,树木含烟。天井关遥峙于西方,五台山高耸于北面。川谷之中蕴藏着各种珍奇,山林之内出产着各类财货。战国时苏秦曾在此地发起合纵,乐毅也从别国前来。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淳朴的民风不亚于邹国和鲁国,人才的众多未逊于汝南和颍川。这座瑰丽的佛院,是天地灵秀所育。疏朗的钟声,从这里传向四方;层叠的山石,凝结着闪亮的露珠。八圣和四禅、五通和七辩,佛法的精义在这里受到崇奉和修持,香火长此缭绕,法轮永转不息。开皇六年()十二月五日题写。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