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兰,香草也
2022/9/2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nb.ifeng.com/a/20191105/7860025_0.shtml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来源
東方生活美学
图片
网络摘选
说文解字里讲:“兰,香草也。”
兰,本是古人挂在门口的香草,自宋代则开始特质地生兰。
至于明代,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确立下来,自此兰花“空谷幽放,孤芳自赏”之姿,成为了历代文人们争相追逐的贤达之象。
空谷生幽兰。兰之迷人,便在一个“幽”字。
兰生于幽谷,人迹罕至之处,却昂首挺身、其姿孤傲,伴着缕缕幽香,沁人心脾。
它不为了讨人欢心而香,它是为了自己的雅致而香。从头到尾,便是为了孤芳自赏,何求讨人夸赞?
能够如此孤傲,也是因为它在空谷中的磨砺、在深幽之处,依然未曾低头、未曾放弃,依然将自己淡雅的香气散播开来。
怪不得连唐代诗人李白都要夸赞它:“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兰生长在隐蔽的山野林间,它那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性格,更被人们称为“蕙质兰心”,成为文人效仿、敬佩和比拟的美德。
孔子曾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
孔子一生起起落落,虽有满腹才华却苦于无处施展。至五十五岁时,心有不甘的孔子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自己最漫长的列国之旅。
他四处周游,希望碰到一位赏识自己的君王,得到一个施展抱负的天地。可惜,天地之大,却无儒学的容身之处。
浪荡八荒、缺衣少粮,甚而还险遭杀身之祸。即便孔子的主张再如何正确,却依然回避不了他失败的事实。
六十八岁的孔子拖着一身的疲惫,捧着那千疮百孔的心,从卫国回到鲁国。
这一时的孔子,只怕满心都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有千般委屈,又该说与谁人听?
在归途中偶然见到一丛兰花,摇曳在一片荒草之中,不禁发出这般感叹。
孔子以兰花自比,是感叹这世间艰辛,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可这句话被人们一遍遍引用至今,已成为了赞颂兰花香气的句子。
古人慕隐士、好幽居。既是幽居,室内岂能无兰花之香?
室内一盆兰,伴着自己读书写字、书画诗词,久而久之墨香与花香浑然一体。“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文征明的一首诗,正说了这般的惬意之情。
兰之美,在兰花的生长从不急促,所以养兰,也可以让时间慢下来。
从室温、水分到光照、通风,室内的兰花需要人的细心照料。
一点一滴、一时一刻,都要缓缓而行,静待着它一寸寸成长,等待它抽搐修长而流畅的线条,等待它半开半隐,等待它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养兰,亦是养人。兰花养成,人的性格也融入了兰花的幽香,自此代代传承,悠久不息。
于是,自古以来以兰花喻人,便是最美好的赞誉。除了蕙质兰心,还有气质如兰、空谷幽兰等大量赞美词汇。
兰的气质,恰在于不疾不徐、不为外物所动。无论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兰都能淡然处之,绝不因为是在钟鸣鼎食之家、或在苍茫荒野之滨,就变得有什么不同。
四方环境千变,兰依然故我,它修炼的不是这个世间,恰恰是它自己的身心。
它始终如一,自然、纯粹、淡然、悠远、不争不抢、不卑不亢地干干净净,生长在这世间。
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
兰花留给我们的传统和风格,就是用这多少多少年的积累而来的。
它影响着兰室中人,也影响着荒野之人,它把自己的品格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
当代散文家陈之藩曾写过《无根的兰花》: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从没离开过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陈之藩自幼漂泊在海外,对于祖国有着深沉的想念。一朵兰花,变引发了他一场去国离乡的悲愁。
这兰花,早已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图腾。异国他乡一株兰花草,便能勾起一位旅人内心最深处的回忆。
任人走到哪里,兰花从未改变,故国的兰花如何,今日的兰花依然如何。它就像一位老者,无论旅人走到哪里,它依然藏在你心里最深处的角落,默默注视着你,保护着你。
岁寒时节,正是观兰好时候,天愈冷,就愈能显出兰的清韵。
花与人同,时光静好,切莫空负了这清泠的花朵,恰如王阳明所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美文推荐
属于中国人的东方香气,滋养皮肤,暗香浮动,太撩人
读书
一种难得的清福
55℃暖暖杯,每一口都「刚刚好」
读美
朴素,清中幽趣。
古琴《远树含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读美
朴素,清中幽趣。
林语堂
女人最大的魅力,不是长的好看
读美
文石,幽事。
文字
東方生活美学
图片
网络摘选
编辑/细雨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书
讯
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经典
《菜根谭》《小窗幽记》
《围炉夜话》
三册粉丝价:88元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