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香道古法新韵

2024/9/30 来源:不详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文/图本报记者院秀琴   “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人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创造出厚重、博大,而富有神奇色彩的香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极富内涵的享受,而且创造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香席雅集,一缕轻烟袅袅,浅浅淡淡的香味萦绕在鼻头,仿佛一呼一吸之间,便能静心处世、穿越千年……

炎炎夏日,这个充满历史感的画面正在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手工制香技艺”传承人手中重现,他们追随古人的足迹,用制香技艺展现旧时风物、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袅袅烟雾中,展开香文化的古今对话。

氤氲千年君子之礼

史料记载,早在先秦,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就开始盛行;战国时期,香薰炉博山炉制作精良;到了汉代,香已经成为主要的贸易货物之一;明清两朝,香学成型,香炉已经成为文人书斋的标配。“红袖添香夜读书”,描绘的就是文人在书斋读书时焚香的优雅情致。

香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管是熏燃、悬佩、涂抹,还是计时,都反映了人们对香的钟情以及精致的生活情趣。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传承至今。

“说起手工制香技艺,祖辈传说源于昭君出塞。王昭君远嫁边疆时,将大量农作物种子、纺织技术、养殖技术、冶炼技术、中医药技术以及制香技术一同带入当时的边疆地区。”古法手工制香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敖云介绍,他们家族制香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从记事起,她的姥姥就会一边做香一边把制作方法说给她听。

大学毕业后,敖云来到一家蒙药厂工作,3年间她深入学习了药材的清洗、粉碎、炮制、保存等工序,闻着熟悉的药香,恍惚间她又想起了小时候姥姥碾药材做香的情景。于是敖云开始了自己的古法制香之路,她继承了家传的30多种制香配方,并制作成线香、锥香等,逐渐打开了销路,香制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在多次外出交流中,敖云也意识到自家的制香技艺是一种文化表达,年2月,古法手工制香技艺被确定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浸润岁月以香养生

手工制成的香与工业制香不同,是以纯天然蒙药药材、中药药材、蜂蜜、泉水、矿物质等为原料,不添加增香剂、调味剂、黏合胶、石灰、助燃剂等危害健康的化学成分,经过选料、炮制、打粉、和香泥、成型、阴干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每一盘小小的香线背后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心血。“第一步是清洗和晾晒药材,然后用药碾子把药材滚碎,再过筛,用石磨把药材碎屑磨到最细,磨好的药粉称好分量之后,和成香泥,再做成香制品。最后全部要阴干,不能拿机器电烤,要靠大自然的日月精华。有时候好不容易做出来的香,下雨受潮了,半天好不了,可能还得重做。”敖云说。

经过传承和创新的古法制香技艺,是把蒙医药、藏医药和中医药学都融合在一起。古法制香技艺有一个熟制的过程,除了炒、煎、蒸、煮、灸、焖这些方法之外,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发酵,这可以让香药达到一定的保健作用。相比于生药入香,熟化过的香味道比较柔和。“经常使用,可以通畅肺腑、静气凝神、调理睡眠、驱除蚊虫、净化尘霾、通鼻开窍,对养生保健、调理身体有一定功效。”敖云告诉记者。

敖云还按照香的不同功能制作了不同的形状,有提神功效的香一般做成花朵的形状,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香则被制作成牛鼻纹……“其实香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种精神文化。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集沉香品鉴、礼仪规矩、历史知识、文学修养等于一体。”在敖云的描述中,香起源于大自然,行走于云梦间,经过香的熏沐,心情会变得宁静,精神也会随之集中起来,身体的五感亦会变得灵敏。

香随风动产业助残

敖云在学习深造的同时,还做了深度的市场调研,在延续古法手工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目前她的香制品适合各类环境、无需任何辅助燃香器具、更加安全且更节省空间,在成品方面,把不易携带的条形改良为圆形,还制作了香片、香丸、沐浴药包、雕塑摆件、首饰挂件等不同的品类,打开了更广阔的销路。

多年的钻研让敖云在年荣获全国十大制香师荣誉称号,她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及研究,利用草原上的原生药材研发出中医合香墙面漆及药泥泥料。在此基础上,敖云于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关于利用古法制香技艺制作墙面涂料、雕塑及挂件、摆件的专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欣赏到更多古法制香技艺的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从敖云决定把制香当做自己事业的那一刻起,就牵挂着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她的制香工厂里,除了行政工作人员外,一线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残疾人,她说:“他们中有人是下肢残疾,有人是智力残疾,但是分配得当的话,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条件,在厂的职工我们包吃住,尽量减少他们在路途上的奔波;不在厂的职工,我们把半成品送到家里,让他在家里做好我们再去取,一切都以员工方便为前提。我觉得在传承非遗项目的同时,还能肩负起社会责任,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用一生坚持。”

目前,敖云的制香技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来自南方沿海城市的订单络绎不绝,但是对于未来的传承之路,敖云也有一些担忧,她说:“古法手工制香技艺学习时间长、制作难度大,对制作者的经验和手艺要求很高,随着老一辈手工药香制作艺人的慢慢老去,当代年轻人又鲜有人能够承受,这项技艺现在正面临着断代失传。”目前,敖云也在挑选学徒重点培养,其中跟她学习最久的已经有5年时间了,“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非遗研学,也在承接一些团建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这项非遗,希望有更多人自发地去喜欢、传承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