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梅花初绽春消息燕赵都市报
2023/7/23 来源:不详三月的第二个星期,石家庄东明桥的梅花开始绽放,一树树红梅灿若朝霞。
梅花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具有别样的美感和寓意。河畔赏梅,无论是老翁还是孩童,最先浮上心头往往会是王安石的《梅花》。然而石家庄一个诗词群内的一项小调查显示,大家心目中咏梅诗的压卷之作,还真不属于王荆公。叩开心扉的,另有其人。
唤起故园之恋
东明桥的梅花开了。中午出门拿快递,循着报纸上的花讯,兴之所至去看梅花。
省体工大队东民心河畔,一排梅树,开着红色小花。这就是梅花真容了。正午春光烂漫,三三两两的市民拿着手机拍梅花。走上前去细嗅,梅香淡远,沁人心脾,让慕名而来的人们不虚此行。
听朋友讲,东明桥的梅花是铁骨红梅。这里还有一棵白梅,开时也很漂亮,他去年曾在一个黄昏独步寻梅。这次没找到它的踪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梅花》深具极简主义风格,简洁隽永。在梅树下流连沉思:为什么提起梅花,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可能与课本的推介有关,也可能是作为北方人,现实中的梅花太隔膜了,很难有直接的印象。
没有亲眼见过梅花时,印象全是来自诗里或者画里。直到在现实中看到梅花,你会一拍脑门,噢,原来梅花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十几年前到南京玩,去往明孝陵的途中有梅花山,这里有三国时孙权的墓,满山梅花开得正盛,但也只剩印象了。
前年去石家庄市植物园采访梅园的花匠,他说梅花的修剪育花颇费工夫。那次不巧,没赶上梅花盛开。逛一角梅园,满园梅树枝枝丫丫,走累了,倚靠一棵梅树歇脚,呼吸新鲜的空气。梅花的老树的确太有感觉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朝诗人王维写梅也是自然清新,信手拈来。绮窗,雕花的窗户。绮窗前的梅花,会唤起人们朦胧的故园之恋。梅花确与故乡有关,是故乡最富情感的一个象征。
林逋名句夺冠
这只是表象,还有更深层次的美学碰撞。东明桥畔的梅花,是石家庄一个诗词群里一年一度的重量级花事。群里有喜欢背诵古诗词的小学生,有喜欢诗词的图书馆管理员,有段位很高的擅写旧体诗的中年大叔,还有以园艺为业的诗词发烧友。大家因为喜欢古诗词,相聚在梅花的朋友圈。
随机小调查啊,请问你能想到的第一首咏梅的古诗词是什么?
超四成的网友选了王安石的《梅花》,大家给出的理由是,这首诗朗朗上口,自然亲切。不过,更多人将心中最佳投给了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疏影是林逋咏梅的名句,写尽梅花风韵,夺冠毫无意外。
林逋是一个传奇,相传他40岁归隐,结庐西湖孤山,植梅蓄鹤,称“梅妻鹤子”。林逋写了许多咏梅诗,最经典的就是《山园小梅》中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后文人咏梅,很难再脱此窠臼。
中学语文老师小游和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胡珂都选了林逋的名句。小游老师说:“后人考证,这两句诗其实脱胎于南朝陈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轻轻只改了两字,就成了咏梅的巅峰之作。”
图书馆管理员小孙则把票投给了元朝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冰雪中绽放的白梅最是清雅。张谓《早梅》和李商隐《忆梅》也都上榜。“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小学生们很多站张谓。
当然也有比较冷门的,朱河村夫选了一首苏东坡的《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朱河村夫是石家庄美诗团成员,资深古典诗词爱好者。这首《浣溪沙》是苏东坡在惠州与友人野饮松下的快意之作。词的上阕,“罗袜”语出曹植《洛神赋》,“锦袍”用诗仙李白的典故,“携壶”一句写自带酒壶坐在草地饮酒的杜牧。下阕写苏轼与友人开怀畅饮,酩酊大醉,沿着江路醉醺醺地返回,路上看到几枝梅花绽放,无比惬意。
传递春天消息
梅花开在冰雪里,在天气最寒冷时,传递春消息。梅字,木为春,《说文解字》释“每”,则为草盛貌,梅开意味着穿雪春回,固有“人怀前岁意,花发故年枝”之说。新花每发故枝,枝越老韵越厚。
园林专家刘香芬说,梅花是南方品种,它的成长依赖小气候。东明桥的梅花是年从南方引进的,当时计划沿河这一段全植梅树,但因为南北气候差异,最后只有东明桥这里的梅树成功开花并顽强地存活下来。“东明桥梅花属于红梅,每年3月初开花,花期为7到10天。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赏花的好时候。”
朱河村夫认为,中国古诗词自古有“香草美人”的传统,以花喻人或者以人比花。梅花因其耐寒傲雪,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与松、竹、兰等一起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古人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这点需要我们现代人很好地学习。我们在欣赏花或者任何一件事物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做到物我合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学会对美的欣赏和追寻,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古人以梅心、柳眼感应着春天。你好,春天!
(燕都融媒体记者栗强崔中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