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说兰花蔡驷问好

2023/4/29 来源:不详

兰花,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在汉语的词汇中,“兰”为美好的代称。我们通常用“兰章”赞诗文之美,用“兰室”赞高雅之室,用“兰交”赞友谊之真,用“义结金兰”赞结拜兄弟真诚……兰是不因穷困而变节的高贵品格的代表,还在于“观叶胜观花”,书圣王羲之心里有,文圣孔子也有。

兰花,别称中国兰、春兰、兰草、兰华、幽兰、山兰、国香、空谷仙子、香祖等。它是多年生地生常绿草本植物。根簇生,为菌根,呈绳索状,根茎短,形成假鳞茎状。兰花的叶子细长,多为剑形或者带形,革质,多弧状弯曲,春季开花,气味清香,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花卉之一。我国栽培兰花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宋代是兰花艺术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花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南宋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此书分三卷,对30多个品种的兰花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宋未元初的画家赵孟坚所绘的《春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

明清两代,对兰花的栽培和欣赏进入了鼎盛时期。由于兰花的品种的不断增多,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已成为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的花卉。相关兰花的书籍、画册、诗文层出不穷,瓷器、雕刻等工艺品上的兰花图案日益丰富。清代时浙江嘉兴人许氏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养兰、赏兰经验,他在写于年的《兰蕙同心录》中详细介绍了植兰的知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等内容,全书记载兰花品种57个,还附有白描图谱。爱兰者皆奉此书为经典,誉为兰花“诸谱之冠”。

兰花品种很多,传统兰花常见品种有五种。一是春兰,又称“草兰”、“山兰”。每年2-3月开花,花色有红色、绿色、黄绿色等。二是蕙兰,又称“九节兰”、“夏兰”,是我国兰花中栽培历史最古老的种类之一。特点是花朵浓香持久,色彩丰富,以浅黄色最常见。三是建兰,又称“雄兰”、“骏河兰”、“夏蕙”等。特点是花期各异,最大跨度可以从5月到12月均可开花,所以又叫“四季兰”。四是寒兰,花期在10-12月的冬天。五是墨兰,又称“报岁兰”,顾名思义,春节期间开花。

兰,之所以被人喜爱,在于兰叶优美,婀娜多姿,古人有“观叶胜观花”之美誉。兰花开时,幽香清远,飘逸心间。古人认为兰花具有“人不知而不愠”的风度,因此,历代高人隐士总爱在兰花的幽洁中寄寓自身坚贞高洁的精神品性。其中,结合最好的应该是书圣王羲之,出神入化于笔尖,行云流水,飘逸有力。

兰亭,在浙江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下。古籍《越绝书》中提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经在渚山种植兰花,所以后人也称渚山为“兰渚山”。相传汉朝时此地有过驻亭,所以后来便有了“兰亭”的雅称。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述的正是在此与友人雅士会聚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作者置身于山峰环抱、树木繁茂、兰草幽香之中,完成《兰亭集序》绝世之作。想必是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兰的恩惠。兰叶青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与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实现了完美融合,字体秀美有力,布局错落自然,同时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之境。

这是书圣王羲之与兰的交融,再看文圣孔子与兰的交流。孔圣人由卫国返回鲁国时,中途经过隐谷,突然闻到阵阵清香。孔圣人循香寻去,发现山谷中的草丛里盛开着一大片兰花。孔圣人索性盘腿坐在兰花之中,思想那刚刚离开卫国,再想想自己的鲁国,岂不都是一样的难兄难弟,亲小人远贤臣,重税敛财,奢侈享乐,哪里才有乐土!孔圣人感叹道:“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鄙夫为伦也。”闻着兰花淡淡的幽香,孔圣人不无感慨地想到自己曾经说过的:“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至此,孔圣人泪流满面,再想自己要回去的,我的国,鲁国,真想一屁股坐于此不再起,与兰为伍,不再走,永于此。

兰花,叶美花香,饱含其尊贵的品格。唐代诗人卢纶有“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之句,唐太宗李世民更加霸气,他认为只有君子才配得上折兰以佩。兰花代表君子,成为一种品德的象征。正如孔圣人一屁股坐在兰花之中,而身后的卫国和鲁国,那群不务正业的小丑们,皆为杂草、小人也。这是气话和感慨!我们还是翻阅元代赵孟坚的《墨兰图》、明代马守真的《兰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草图》等,不想才华与傲骨,还有“露根兰”。我们读一读屈原的《离骚》,品一品诗词里的兰。或者是看看兰与桂花的组合“兰桂齐芳”,我们民族传统的吉祥图案。(文/蔡驷读历史图/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