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石榴红似火人民资讯
2023/3/6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一首赞美石榴的诗歌。
金秋时节,正是硕果累累之季。红遍山野的石榴好似一个个沉甸甸的小灯笼,将枝头压得下垂,皮皱嘴裂露出一排排鲜艳的籽实,粒粒晶莹玉润,酸甜可口。石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石榴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繁衍、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周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众多各具地方特色的品种品系资源,衍生出蕴涵丰富、寓意吉祥、形式多样的石榴文化。
石榴本自西域来
石榴味美,人皆所爱。但石榴之名何来,估计就鲜有人知了。石榴原产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和中亚的伊朗等地区。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来到涂林安石国。安国与石国,大致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与塔什干。在这里,一种果实硕大、籽粒嫣红的水果吸引了远道而来的中原人的目光。不久之后,它的身影便出现在长安附近的甘泉宫,成为汉武帝爱不释手的奇珍之一,并且还有了新的名字——安石榴或石榴。
石榴种子落地生根。在中国,它似乎找到了更舒适的家。自此之后,关中平原、齐鲁大地、天府之国、云岭之南……大江南北处处留有它的芳香。每年5月,正是它的花期,那是一簇明艳的火红色,就连绚烂得最美的舞裙,都要找它去借颜色。到了9月,果实晶莹剔透,颗颗饱满,不但味美可口,还是古人酿酒的原料。“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从汉朝起,就已出现石榴酒,其芬芳馥郁,曾被道家称为“天浆”。
两汉时期是石榴引入、繁衍、传播的初始阶段。石榴传播发展的轨迹首先是皇家宫殿园林及达官贵族庭院。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安石榴十株。”当时石榴作为珍稀的外来物种,供达官贵族们观赏收藏。
到了东汉时期,石榴才开始普及,成为百姓也能够种植的品种。这一时期,石榴树种由单纯的园林绿化珍稀树种向庭院绿化、栽培果树树种转变。张衡《南都赋》称南阳郡水果种类丰富,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枣若留,穰橙邓橘”,“若留”即石榴。可见当时石榴作为普通水果,已经与梅、桃、橘等共同摆在人们的餐桌上了。
魏晋南北朝时,石榴栽植技术更为成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有“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之句,述其洛阳居室园林之盛况。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述了石榴的栽植、扦插、冬季防冻等方法,说明当时石榴在山东地区已经有栽培,且形成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北魏都城中也种植有这种果树,并且似乎颇受时人珍爱,故有“白马甜榴,一实直牛”之语。
魏晋以来,用石榴造酒已较为普遍,比较有名的如胡椒酒。《齐民要术》载《博物志》胡椒酒法:“以好春酒5升,干姜1两,胡椒70枚,皆捣末,好美安石榴5枚,押取汁,内著酒中,云:此胡人所谓荜拨酒也。”西域的荜拨酒传入中原,中原由于不产荜拨,于是将其改用姜、胡椒、石榴来制作,成为改良版的荜拨酒,这一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唐宋时期,石榴的栽培进入全盛时期。唐代由于贵族崇尚石榴,一度出现“非十金不可得”及长安“榴花遍近郊,城郊栽石榴”的盛况。在骊山山麓,在华清池畔,榴花遍开。种植范围也随之扩大,此后逐渐形成陕西临潼、河南荥阳、山东峄城、安徽怀远、四川会理、云南蒙自、新疆叶城等久负盛名的石榴产地,出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品种。
时至今日,农业专家还在继续培育新的石榴品种。我国历史上栽培的石榴都是硬籽石榴。年,突尼斯向我国赠送了6棵石榴树苗,定植于河南荥阳河阴石榴基地。经过精心培养,专家选育,品种改良,形成了适应我国水土气候条件的优良软籽石榴品种。而后又大面积地替换原有的老旧品种,才有了今天颗粒饱满、味甜多汁的软籽石榴。
文人墨客咏石榴
可能由于石榴形色甚可玩爱,故魏晋以来,文人墨客们纷纷以石榴为题,尽情赞誉石榴之美。不仅欣赏它火红灿烂的花朵,还爱它带有吉祥寓意的果实。
晋代潘岳、张载,南梁江淹,宋代梅尧臣等人专门为石榴挥毫作赋颂之,把它写成“美木艳树”“缥叶翠萼,红华绛采,照烈泉石,芬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放”“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这些名句风靡一时,朗朗上口,百读不厌。
唐代秋日的石榴果是什么样子?唐人皮日休的《石榴歌》给出答案:“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石榴成熟的时候,果实的表皮是黄色染红,仿佛流霞一样,果实表面光洁如蜡,但是打开一看,那是肚内有乾坤。现代人喜欢石榴,也是因为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美食,因为打开它,如同打开一座小宝库,里面的果实晶莹如露如冰,而且还有不同的色彩,红的、白的、粉的,像斑斓的水晶。这首诗首先从视觉上就让人感到愉悦。
诗的最后,写萧娘吃石榴的样子,那是一口啃下去,咬破了千万颗“小水晶”的感觉。寥寥几笔,诗人就把吃石榴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来不觉口舌生津。
李商隐的《石榴》同样脍炙人口:“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李商隐说石榴的枝条婀娜多姿,石榴的果实硕果累累。你打开一看,那石榴的榴膜轻盈薄透,那石榴籽粒真是新鲜。
吃着石榴,就不用羡慕天上那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果的桃树了。碧桃虽美,等待的时间太漫长,人生苦短。而这石榴哪里比不上仙桃?要花花艳,要果果好。从字里行间足以看出李义山对石榴发自内心的喜欢和赞美。当然有考证,在唐代,石榴花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石榴果寓意多子多福。面对着一株石榴树,诗人内心澎湃,他想起了自己的爱情经历,想起了当年的爱情选择,感叹之余挥毫写下了这首爱情咏物诗。
南宋诗人杨万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情趣,在他的笔下,一花一果都是那么的鲜活可爱。“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他的这句诗说的是石榴果实是用那透明的纱隔成的房子,是珠玉一样的果实填充。果肉既像水晶又像玉,吃起来满口的玉液琼浆。字字珠玑,一个果粒饱满的大石榴跃然纸上。
关于描写石榴的诗词不胜枚举。不过,明代成鹫的《石榴》则另有一番趣味:“明珠在腹,开口示人。和盘托出,自己家珍。”石榴是一肚子明珠,张开口就是珠玉。就算是和盘托出,那也全是一身的才华。
明代画家徐渭,为世人留下一幅《榴实图》,气韵极其生动,下垂折枝,绿叶稀疏,缀托着一颗肥硕的大石榴,榴实绽露,似有一触即落之势,画面并题五绝一首:“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石榴文化底蕴深
从魏晋时期开始,石榴这种讨喜的水果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赠送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的民俗。《北史》记载,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娶李祖收之女为妃,文宣帝高洋来到李妃的娘家做客,李妃母亲呈献两个石榴。文宣帝不解其意,这时大臣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自此始,出现了用石榴预祝新人多子多孙的风俗。
石榴之“榴”与“留”同音,于是有了朋友间赠送石榴以示“送榴传谊”的说法。
更美的还有它的花朵。石榴花开于仲夏时节,花红似火,故有“榴月”之称。而花瓣的层层堆簇褶皱又像极了美人裙裾,也就流传出“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典故。美艳的石榴裙渐成美人的代名词,而鬓边插石榴花等民俗也开始出现在诗文之中。如南朝萧纲《和人度水》曰:“带前结香草,鬓边插石榴”;南朝何思澄《南苑遇美人》曰:“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南朝王筠《摘安石榴赠刘孝威诗》曰:“相望阻盈盈,相思满胸臆”。
石榴花、果火红艳丽,吻合我国传统大红喜庆的节日氛围;石榴籽粒多且丰满,契合传统家庭多子多福、后继有人的心理期望,致使石榴这一外来物种成为古代格外受欢迎的吉祥水果之一,并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成为年画、剪纸、服饰与建筑纹样、瓷器、玉雕、木雕、砖雕等传统艺术常见的重要素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地涌现出以“张骞引入石榴”“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仙子”“石榴花神钟馗”等众多关于石榴的神话、传说、典故。石榴也开始成为中秋、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以及庆生祝寿、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仪式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寓意元素,并形成一种相沿成习的民俗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无尽遐想。
综合整理:王宁
责编、排版:张嘉真
审核:郑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