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时期酒神通广大可通天
2023/2/20 来源:不详天人合一方得酒,人酒合一始通天,酒,水形,外柔而内刚,和谐而顺畅,宏而不张;酒,火性,燃烧之浆,可让山崩地裂,日月无光。
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天、地、神明和祖先,认为酒有通天、通地、通神、通祖之作用,因此决定了酒之社会功用的超然起点——首推祭祀,是为“饮必祭,祭必酒”。酒最早的用途,便是用来祭祀的,不是用来祭天,而是用来醉人。再往后,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渐渐有了存粮,丰富了酒文化。
酒后进入本源一体
中国的酒文化里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对于自然、社会、历史的看法,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着酿酒人对天地神的敬畏,一种善待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带给酿酒人一种力量,面对任何困难都恪守规范,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酿酒,尽人事,听天命。
人们在洒后无尽的幻想中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掌控力,克服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自感渺小无力、人生短暂、灾难重重的软弱与无助,克服对世界因未知而带来的神秘与恐惧,去祈求力量和智慧、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藉,要在终极回溯中得人和天地万物的本源之道或进入本源一体,入神沟通。
酒有品味,人有品级
酒文化更接近于原始的纯粹是洒脱,是只此一回无拘无束的放纵。饮酒千百次,今天最为珍,赫品为赤诚相待之品。酱香美酒,需多次蒸煮,多次取酒,头次敬天,尾次复地。所谓人为宇宙之心万物之灵,须感恩敬畏天地。取中各次陈酒勾调而成,独为人伦。茅台镇的传统工艺酱香酒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一系列酱香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酱香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
酿酒用的酒曲茅台酒的三大原料之一的小麦,只用优质小麦制作酒曲,要求金黄色,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皮薄,无霉变。因为小麦中除了淀粉外,还有少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成分,还有一定含量的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这些小麦蛋白质在酿酒过程中,遇到适当的温度和酸度,会通过微生物和酶被降解为小分子可溶性物质,参与到美拉德反应中,生成酒体中的呈香呈味物质,产生酒体饱满、香气幽雅的良好效果。
酒可以慕仰神明的德行
把酒当成通神之物,与古代人的一般认知有关。认为酒可以慕仰神明的德行,通悟世间万物的奥义,是具备承载精神意念之物,以某种不为人们所知的形式存在着超然的功能。在此,酒的致醉功能往往使人们可能将幻想与现实混为一谈、融为一体,以为由此通过上天或祖先,在想象的世界中,将生理与心理、世俗和超脱、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个体和宇宙连接了起来。
呼吸到时代的味道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而商代的气质就是宽阔、野性、充满想象力,人们把现实中无法解释的问题交给了神,“而酒,恰好是人与鬼神沟通的媒介之一”。
从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发明了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用来盛酒。到了商周之时,酿酒业变得十分发达,酒具的材质以青铜器为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兽面纹兕觥就是一件商代青铜酒器,它形体椭圆,通体以雷纹为地纹,饰兽面纹和夔纹,纹饰华丽,工艺精美。商代甲骨文里对酒已有明确的记载,占卜时问神灵,是否用酒祭祀祖先,神灵回答可以祭祀。
天地人和的境界
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同事共同创作过一幅《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描绘了乾隆帝与众多皇子在宫苑内迎新年的情景。乾隆帝怀抱小皇子坐于廊下,几位皇子或放爆竹、或踩岁、或熰岁,画面的鱼灯和挂于戟上的玉磬,取“吉庆有余”之意,表达对新年美好的祝福。乾隆身旁的宫人手捧金瓯永固杯,清代皇族认为,酒能通天通神,所以新年喝屠苏、端午饮雄黄、重阳喝菊花酒,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