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不是专咏荷花的繁盛绚丽,而是借
2023/3/8 来源:不详《惜红衣》姜夔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粱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惜红衣》所咏为吴兴荷花。吴兴,唐宋为湖州府治所。它紧傍太湖,境内茗、警二溪,风光优美。苏轼有诗赞美道:“徐杭出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湖中桔林新着霜,溪上茗花正浮雪。”(《将之湖州戏赠莘老》)当一轮皓月当空时,亭台楼榭到映于水,与月色天光交相辉映,上下一片澄澈,宛若白玉宫阙。所以曾任湖州太守的杨濮(汉公)赋诗道:“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因此吴兴又有了“水晶宫”的雅号。而当夏秋之际,荷花盛开如朝霞辉映、彩云片片,更引动诗人的情思。每当此时,姜夔便徜徉其间,赏玩景致。
但是《惜红衣》不是专咏荷花的繁盛绚丽,而是借荷花以寄意。从词面上看,上阙诉说独居的寂寞,下阙主要抒发怀友之情。
起笔三句描述自己生活的孤寂。“策枕邀凉,琴书换日”,用语极费斟酌。因为时序转换,睡在竹制枕席上已感到凉意,所以说“邀凉”。因为孤居一人,只能弹琴读书消磨时日,所以说“换日”。诗人慵懒无聊、孤独难捱之情,都从头三句中表现出来。“细洒冰泉”二句,描写清凉的泉水自高处落下,溅入泄中,好似快刀剪破碧玉似的。以快刀破碧玉比喻流泉溅破平静的池水,是一种艺术的联想。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曰:“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杨维桢《产山瀑布谣》曰:“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皆与此相类似。这是诗人步出室外所见。“墙头”二句,是说没有友人呼唤同饮,互通问讯,唯独词人自己。当清秋时节,面对流泉静池,希望与友人相聚,饮酒赏景,这也是人情之常。接下去“岑寂”三句,则是对“谁问讯”的答复:面前一片岑寂、冷落的景象,只有高树秋蝉的鸣叫声,似乎向人们报告着秋的讯息。
至此,诗人将自己独居寂寞、有所怀念而无人问讯的心理感受,描述得维妙维肖。尤其是“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二句,渲染了秋的气息。造成了岑寂无聊的心理氛围,为下片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换头写诗人泛舟赏荷的感受。在虹桥旁,在水陌边,那田田莲叶下游动的鱼儿似乎还带着荷花的清香,然而荷花已经开始残落了。接下去说:“维舟试望,故国盼天北。”故圈,这里指汴京。拴好小舟,引领北望,只见故国渺忽,远在天际。赏惜荷花之后,缅怀故国,这种感情的变化,除了知心的朋友,谁又能理解呢?所以诗人禁不住又叹息“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了。词末“间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二句,表达了与友人共同赏景赋诗的期待与盼望。
《惜红衣》全词所展现的,是诗人目睹秋景、耳聆秋声,所荡起的一缕渺忽而缠绵的秋思。章枕、西风、高柳、晚蝉,鱼浪吹香,红衣调残,在如此景致中,诗人寄托了丰富的人生感慨。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荷花一直作为高洁的形象而受到称关,屈原在《离骚》中以“制芝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现纯粹芳洁的品操。晋人傅玄称赞它“阴结其实,阳发其华,金’房绿叶,素株翠柯”的美质和芳姿。唐代诗人开始以“红衣”称呼荷花,使其更具艺术的情味。羊士谔《郡中即事诗》曰:“红衣落尽暗香残,”赵恨《长安秋夕》日:“红衣落尽清莲愁”,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曰:“水泛红衣白露秋”,宋人局敦颐在《爱莲说》中,赞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美德,将它誉为“花之君子”。
贺铸《踏莎行》则以别浦回塘的秋荷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词中“红衣脱尽芳心苦”、“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西风误”等句形象地传达了士人不为世用、有志难申的凄苦情怀。姜夔的这首词标明“惜红衣”为题,显然不只是感叹自然界的荷花凋谢,而有着丰厚的美学寓意。
这里呈现的是被人化了的自然物。荷花,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对于它不被人欣赏而在秋风中凋落,诗人表现了深沉的感伤与惋惜之情。不仅如此,词中还揉进了作者的时世之感、故国之思。南宋偏安江南,怀念中原故国是爱国文人笔下普遍的情绪。
《惜红衣》词前小序引陈与义词语“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与词中“维舟试望故国,吵天北”前后照映,颇为耐人寻味。如果说“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有着时代之象征意味,那么报君恩、望故国则将这一时世之感点明了。
词中怀念的是一位“美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人”,不一定指美女。《诗经·简兮》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楚辞·离骚》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都不以“美人”指女子。苏轼《赤壁赋》中曰:“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美人寄托理想,亦非指女子而言。从《惜红衣》词意看,所指的“美人”应是姜夔的朋友。作者期待着与他一起饮酒赋诗,叹息荷花的凋零,缅怀沉沦的故国。就在创作《借红衣》的前一年,姜菱有诗寄萧德藻。这首题为《过湘阴寄千岩》的诗曰:
渺渺临风思美人,获花枫叶带离声。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此诗本为唐许浑旧作,姜夔以之转寄友人,隐约含有以朋辈为“美人”之意。就在写作《惜红衣》的同一年,姜夔又结识了杨万里、范成大等爱国诗人。范成大曾奉使金国,对于中原沦陷有着深切的感受。杨万里在稍后的诗中,也有着“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等句,抒发对于江山残破的感伤之情。《惜红衣》中的“美人”,可能就是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或他们之类的朋友。因此,姜夔在感惜残荷、思念友人的同时,感伤时世、缅怀故国,也就十分自然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白石词,日“清虚骚雅”。陈氏说:北宋南渡以后,国事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过这种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这实际是说,姜夔在词中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造成一种言近旨远、伊郁蕴藉而又隽永悠长的艺术境界。《惜红衣》正是如此。它以借荷为题,而正面咏荷仅三句。其笔触或自伤,或怀人,或写景,或跳远,寄意处似乎因荷而生,又似乎意不在荷,而结语仍包含赏荷之意。词境之清虚骚雅,反复吟咏是可以体味到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于《惜红衣》有“隔雾看花”之叹。他说其中“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二句“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此说不为无见,然而雾里看花,自有其美,不足为词家病。大抵白石取景寓意,多用象征,言辞隐约,不着实迹,容易使欣赏者产生歧说。这也是白石词为人喜爱而难以通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