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读懂了楚辞,便读懂了屈原慕亭衣

2023/3/8 来源:不详

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61.html

慕亭衣

楚辞,也作“楚词”,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播出的是《楚辞》,节目主要突出了《楚辞》中的家国情怀和求索精神。而《楚辞》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楚辞》中到底有哪些让人一读便停不下来的文学魅力呢?

01文字的魅力

《楚辞》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离骚》便是《楚辞》的代表作。“兮”是荆楚的方言,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楚歌,在秦末汉初十分流行。

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刘彻的《秋风辞》,也基本上每句都有“兮”字,在句式上模仿楚辞。

咱们来读一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头两句很明显脱胎于宋玉《九辩》的开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接下来的两句和《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几乎遥相呼应。

在这秋风萧瑟的时刻,重读这首《秋风辞》,是不是又令我们回忆起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说到文字的魅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也许你可能会更加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读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慷慨激昂的措辞,便能让人感受天地的苍茫无垠。其实这首诗的遣词造句化自《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还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韩愈所作的一首诗,诗的首联中的“朝奏”“夕贬”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暗示自己像屈原一样尽忠报国,但是未遇明主。所以诗的最后,他也要像屈原一样,埋在江水边。

不得不说,《离骚》等作品给予了很多文人雅士创作的灵感,同时它的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和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也是影响了汉赋的产生。

02一字一句尽是超凡脱俗

《楚辞》中的借天界、神灵、日月风雷、花鸟等,在阅读时需要花费大把脑细胞才能破解它们的含义。

比如这一段: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这里羲和、望舒、飞廉、鸾皇、雷师等,全是神灵的名字。有人建议将屈原称为“诗神”,与“诗仙”“诗圣”并列,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人家也是种仙草喝仙露的神仙人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里值得一说的便是《天问》。

《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通过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体现了屈原对自然社会运行发展规律的探讨,带着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很令人深思。

这篇内容涉及广泛,天地生成、日月星辰、世间珍奇、远古神话、历史兴衰……包罗万象,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是很好的哲学素材。

屈原问了自己可能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但是千年之后,有个叫柳宗元的人专门作《天对》来回答:

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对曰: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曶黑晣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屈原问宇宙有没有一个“终极之物”?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怎么回事?柳宗元阐发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没有什么造物主,只有元气是真实的存在,是整个宇宙的基础。

不管写《天问》的原因是什么,总之,《天问》的发问,实际上是屈原所处年代的人们对大自然运行规律的一种探讨。

那些纵观历史兴衰的提问,表达着屈原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大自然的提问,则表现了他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精深的内容,整篇气势磅礴,雄壮奇特。

03屈原热衷的香草美人

我们在读《楚辞》时会发现,屈原以种植各种香草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此来“修美”。比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

还会用秋兰、蕙茞、杜若等香草来象征自己洁身自好;用臭艾等恶草象征奸佞小人;用跋山涉水求女来象征对贤君的渴求,等等。

《离骚》还运用了浪漫想象思维。比如屈原为了展现自己的美好品行,写自己用香花做衣裳,用香草做佩饰;清晨饮晨露,夜晚食落花。这当然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并非真正用花做裳,草做佩饰,更不可能只喝露水、只吃落花。

不仅让我们有种绘声绘色的感觉,也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以至于在后世的很多诗文中,都被广泛地使用着。

最典型的是唐朝张九龄的组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可以看到,屈原是向外求,为赢得“美人”的芳心而上下求索,因求而不得而郁郁寡欢;而张九龄转为内求,自有“本心”,不求人知。自我欣赏即可,自我接纳即可。

张九龄以春兰和秋桂的品质,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志向坚贞、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04《离骚》精神万长

司马迁《史记》认为,屈原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才做了《离骚》以抒发心中的心中的怨愤。

《离骚》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乱的优点,因此太史公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内涵丰富,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愫,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确实是衣被词人,非一世也。

《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说不尽的。对于深化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全民的爱党爱国热情、凝聚中国力量、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如杜牧感叹“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贾谊也“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然而,人各有志。

正是一往无前的孤愤之志,成就了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

屈原说,在楚国既然已经实现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宁可从古人于地下,也不能与那些龌龊的小人同存于混浊的世间!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永远是那个“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楚辞#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