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022/11/3 来源:不详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音wēiruí,形容枝叶繁盛。

2.首联中的“叶”与“华”都是动词意,指长叶与开花。

3.自尔:自然而然。

4.林栖者:林中之人,指林中隐士。

5.闻风:闻到芳香。

6.坐:因而。

创作背景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赏析:

通读全诗,结合注释来看,这明显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感遇”,是指对人生遭遇有所感而用言语抒发。从上诉创作背景之中我们知道诗人相位被罢免且外调为荆州刺史,从这样的遭遇之中诗人有感于心,写下《感遇》事十二首,主要表明自己坚贞清高的本心。

在本诗中,诗人赞美兰桂的枝叶繁茂与皎洁芬芳,实际上是以清雅高洁的兰桂来比喻自己自己坚贞清高的本心与不随世俗的志趣。

诗中开篇前两句点明兰桂的生机勃勃与皎洁芬芳;三四句写兰桂因欣欣向荣而自成佳节,实际上是指兰桂不媚求俗人;后四句写兰桂有本心而无心与物竞争的情怀。

全诗用比兴手法,用兰桂寄托诗人自身坚贞清高的本心与与世无争的情怀。

全诗思深力遒,高迈而神秀,醇正而沉郁,遗世独立中,是一份不失平和的风骨,确实当得起《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篇。(第一卷五言古诗中的第一首)

相关补充知识:

1.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兰桂意象:隐士(归隐之志);君子;子孙后代。(古代作品里出现的“桂”多指“桂花”,不是桂树:兰桂并称,是因为二者皆有芬芳花香,且长于幽处。)

兰花桂花

3.美人意象应该追溯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屈原《离骚》中的美人、香草的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用来比喻君王,或是自喻。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文人骚客追随者日众。众多诗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采取比兴手法,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这种以美人为喻的传统在后世得到发展。所以在这首诗中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便应是“不求君主赏识,只要我内心清高坚贞”。

张九龄

(所用图片选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