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别名感甄赋解析曹植洛神赋

2022/11/3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那里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曹植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和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三曹”。谢灵运更是对曹植有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极高评价。《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赋》写的是曹植在洛水河畔遇到了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并且和女神产生了一段人神之恋。对于水女神倾国倾城的容貌,《洛神赋》是这样描写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同时文中抒发了自己对洛水女神的爱慕之情,《洛神赋》中写道:“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以及由于人神殊途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洛神最终怅然离去。《洛神赋》中写道:“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对于《洛神赋》的意义,不少人认为是曹植爱慕自己的嫂子甄氏而不得,假托洛神之名而撰写,甚至有人认为《洛神赋》别名《感甄赋》,由此而杜撰了一个甄氏与曹植情投意合,但无奈嫁给了曹丕之后遭到陷害郁郁而终,曹植对甄氏一直追思难忘,因此写了《洛神赋》来缅怀甄氏的故事。然而,《洛神赋》真的是曹植悼念自己嫂子甄氏的作品么?下面我们来解析曹植《洛神赋》的真正意义。

一、表达报效国家,辅佐君王的宏愿

《洛神赋》表面上写的是和洛神相会,其实这是一种“香草美人”的隐喻,通过描写自己和洛神相会,实则寄托了曹植希望报效国家,为君王效力的愿望。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首创自屈原,在屈原的《离骚》中,大篇幅地描写杜若,香兰等香草和自己与天上神女的邂逅,实则以此寄托希望找到了一个明君,并且以此隐喻自己的高尚品格,不愿意和小人们同流合污的想法。何焯在《义门读书记·文选》中评价《洛神赋》:“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具体可见《洛神赋》中“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一句,表面上写的是洛神思念爱慕之人,实则是曹植本人借着洛神之口,表达希望辅佐自己的哥哥曹丕的愿望。

早在李善认为《洛神赋》是“感甄”的说法提出来之后,就有不少同时代和后世的文学家提出了驳议。朱乾在《乐府正义》中就严词批评了曹植爱慕甄氏的荒谬:“按《文选·洛神赋》注载子建感甄事,极为荒谬……然则《洛神》一赋,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离,托为神人永绝之词,潜处太阴,寄心君王,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无贰之志,小说家附会“感甄”,李善不知而误采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魏文帝曹丕自从受禅即位,改年号为魏之后,对于曹氏宗亲子弟就多有防范。尤其是曹操在世之时,曹植因为才思敏捷一直深得曹操喜爱,甚至曹操一度想把魏王世子之位让曹植来当。在曹丕继位之后,曹植便长期受到打压,在这样一种曹丕严加防范的情况下,倘若曹植真的和自己的嫂子甄氏有什么,曹植是不太可能在曹丕掌权之后还得以保留性命。

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就表示了《洛神赋》“感甄”一说的牵强附会:“《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也写道:“盖魏文性残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谗谤而多哀惧,故形于诗者非一,而此亦其类也。首陈容色以表其才,次言性修以表其德,继以狐疑为忧,终以交结为愿,岂非诗人讽托之常言哉?不解注此赋者,何以阑入甄后一事,致使忠爱之苦心,诬为禽兽之恶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毕竟曾经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很大威胁的弟弟居然还和自己妻子有染,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忍受的,且曹丕并不是一个惧内昏庸的君王,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植被问罪是必然的结果。但正史中并无曹植因为和甄氏有染的记载,因此所谓的“感甄”一说实在是不合实际的。《洛神赋》的主要意义是曹植写给自己哥哥曹丕,表达希望辅助曹丕治国安民的宏愿。

二、对于自己遭到曹丕猜忌的哀惧

《洛神赋》写作于黄初三年,曹植进京述职返回自己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河畔,此时曹丕即位,以罪名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也被弹劾“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为安乡候。尽管遭到兄长曹丕的猜忌和贬谪,但曹植的报效国家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曹植自己在《与杨德祖书》中写道:“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充分表达了曹植自己希望辅佐自己的兄长曹丕的愿望。然而由于此前的魏王世子之争,曹植给身为长子的曹丕(曹昂已经去世)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也就是由曹丕开始的曹魏历代皇帝严格防范曹氏宗族,最后导致主少国疑,大权旁落于司马家族的埋下了隐患。

在曹丕即位后的曹植,虽则一再表明自己对曹丕的忠诚,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以陈词表明自己对曹丕的支持。但是由于在世子之争之中曹植对曹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尽管曹植在世子之争落败,曹丕得以代汉掌权,但执掌大权的曹丕却对于曹植残余的影响力仍旧相当忌惮。这从曹丕将曹植贬为安乡候后,不久改封为鄄城侯,曹丕在位期间,曹植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徙封地,始终不能够接触权力政治中心就可以看出来。直到曹丕于黄初八年去世,其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曹植依然在被严加防范之中。曹植不断上书陈言表达想报效国家的想法,却依旧被曹叡打压限制,这显然是曹叡继承了其父曹丕采取的防备措施的结果。《洛神赋》写作中也蕴含了曹植在被兄长长期猜忌之中的忧惧。

三、抒发和曹丕的兄弟之情淡薄的哀伤

曹植和曹丕身为一母同胞的兄弟,在世子之争没有开始之前,正史上并没有他们兄弟不和睦的吉光片羽,也就意味着,在两人没有陷入政治漩涡前,曾经也是兄友弟恭的两兄弟。但是,陷入世子之争之后,两兄弟之前原本的亲情就一去不复返了。曹植的《七步诗》中“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就以豆萁豆子为比喻,抒发了自己对和曹丕兄弟手足之情不复存在,只剩下了猜忌和防范的惋惜沉痛的心情。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三国演义中也描摹了这一副兄逼弟曹植赋诗的场景,虽则曹丕逼迫曹植作诗的真伪性有待存疑,根据曹丕对弟弟的了解,不太可能通过这种戏谑的方式来为难曹植,且曹丕对自己的弟弟的才华是有了解的,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待他。但是这也进一步表现了曹植和自己亲哥哥曹丕,关系紧张的事实无疑。

在曹丕继位之后,曹植一直试图修复这种兄弟之间的亲情,具体可以从曹植写给自己兄长曹丕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来。《七哀诗》中曹植以思妇自比,借着思妇的口吻,抒发了自己“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思想,其中便隐含了希望兄长信任自己,恢复与兄长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的态度。可惜的是,由于世子之争给曹丕留下了太过深重的阴影,直到曹丕过世,曹植都一直处在兄长的严加防范之下,导致了曹植终其一生远离政治中心,难于施展自己的才华。《洛神赋》以洛神的口吻,含蓄地抒发了曹植对和曹丕的兄弟之情淡漠的忧伤。

总之,曹植的《洛神赋》以“香草美人”的手法,表达了报效国家,辅佐君王的宏愿,对于自己遭到曹丕猜忌的哀惧,抒发了和曹丕的兄弟之情淡薄的哀伤。至于所谓了《洛神赋》是曹植缅怀自己嫂子甄氏的说法,甚至于曹植和甄氏两情相悦,曹丕从中横刀夺爱的传说,其实也不过是后人出于才子佳人的臆想,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洛神赋》“感甄”一说,无疑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并不具有历史参考性。

参考文献:《洛神赋》《义门读书记·文选》《乐府正义》《后村先生大全集》《养一斋诗话》《与杨德祖书》《七步诗》《七哀诗》《世说新语·文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