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薛宝钗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2023/7/23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27.html
文|文娟(富书作者)
鲁迅先生曾这么评价《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身处富贵温柔乡,却时时氤氲在对人生无常的幽微体察里,在看破“情执”之后,更是走出红尘,毅然出家。
但其实,在《红楼梦》里,还有一人,她比宝玉更早领悟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境界。
她是贵族千金,却在生活中奉行“极简主义”,不事奢华,简素度日;
她随分从时,与人为善,在情感中却从不逾矩放任,始终克己复礼,不消耗情绪。
经历了家族由繁华步入式微,她清醒地洞见了人世间喧嚣背后的空无,也很早就知悉人生的凛冬将至,时刻做好了迎接冬天的准备。
她,就是薛宝钗。
“历看炎凉,知看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宝钗一生的写照,让人顿悟: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生活简素,不囿于物质
薛家是皇商,替皇室采办物品,还经营着多家当铺商铺,“珍珠如土金如铁”,是名副其实的巨富之家。
然而身为富家千金的宝钗,生活却简朴到了“断舍离”的程度:
她不施粉黛,衣服半新不旧,明明是大家闺秀,从头到脚却无半点富丽闲妆;
姐妹们雪下赏梅,集体身穿大红猩猩毡斗篷,尽显富贵气象,唯独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鹤氅,竟与孀居的李纨穿的衣服同色系;
她居住的屋子如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正值青春韶华,又身处豪门贵地,她却这般洗尽铅华,朴素简净,连贾母都为此表达过不满:“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去了……”
一向圆融通达的宝钗,为何宁愿招惹贾府最高统治者的不快,也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薛父早逝,哥哥不成器,面对日渐下坠的家族态势,宝钗有着清醒认知。
故而自觉恪守“从实守分”,凡事从简的原则,提前练习应对家族败落后陷入窘境的各种可能。
另一方面,则源于一种对身外之物的超脱淡然。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迷乱于外物,便会蒙蔽本心,失去对世界和自我的真实感知。
宝钗恪守一颗清净之心,不在乎衣食住行,不执于富贵荣华,非但对有形物质无所谓,对一切无形的附着亦不在意。
她博古通今,从诗词歌赋到戏曲丹青,从孔孟老庄到医药佛理,无一不精,但心中并无任何喜好,只留心针黹家计,为母亲分忧解劳。
正如诗人顾城所说:“她空而无我,知道生活毫无意义……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
宝钗住在“蘅芜苑”,庭院中种植着许多香花异草:藤萝薜荔,杜若蘅芜,茞兰清葛……无不是出自《楚辞》、《文选》的香草之属。
曹公用“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把宝钗喻为君子贤者,肯定其人格高洁芬芳,其素朴外表之下蕴藏着无限丰盈的内涵。
有人说:“简素对生活的意义,包含着内心对美的谦卑、精神的充盈和自然生机的启迪。”
诚然如斯。
淡极始知花更艳,生活越简素,内心越富足。
宝钗超然物外,心却到达辽远,甚而成为可与古之圣贤相媲美的“山中高士”,不得不说,曹公给予了她最大的偏爱和赞赏。
情感克制,不困于情愫
丫头金钏儿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一巴掌打了出去,想不开跳了井,宝钗安慰自责的王夫人,说金钏儿此举是犯糊涂,死了也不为可惜。
此言被很多读者诟病,认为宝钗冷酷无情,却无视她毫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给死者装裹的事实。
对宝钗而言,逝者已矣,再悲伤哀叹都无济于事,倒不如做点实事来得有用。
一个人品性的体现,不在于他说过什么,而要看他做过什么。
克制无用情绪,付诸实际行动,并非“无情”的体现,而是真情的流露。
尤三姐饮剑,柳湘莲出家,连薛蟠都为之惋惜落泪,宝钗却不以为意:“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
柳湘莲曾经救过薛蟠的命,算得上薛家的恩人,如今遭逢大变,宝钗却劝母兄不必为其伤怀,有时间还不如酬谢一下贩货归来的伙计。
这仿佛又坐实了宝钗的“冷酷无情”。
其实,斯人已去,无可挽回,比起为尤柳二人感伤,发散货物、犒劳伙计才是当下要务,而对下人的关怀,更体现了宝钗的人情味。
《论语》云:“未知生,焉知死”,对生者尽心以待,好过对逝者空余悲切,克制无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