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非五辛之一,佛教对食用香菜的看法
2023/4/7 来源:不详偶而谈起“芫荽子”是一种催情的香料,于是多年来有关“五辛”的疑点终于破解了。“五辛”抑或“四辛”大乘佛教提倡素食,除了不食动物性的肉之外,又特别戒食“五辛”。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五辛”条曰:五辛:又曰五荤。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也。《梵网经》曰:“若佛弟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犯轻垢罪。”《楞严经》曰:“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天台戒疏》曰:“大蒜是胡菱,茖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葱蒺也。”兴渠为梵语辛胶之名。《唐高僧传》谓僧徒多迷兴渠,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阙于兴渠。兴渠生于阗,根麤如细,蔓菁而白,其臭如蒜。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今他书犹多以芸薹、胡荽为荤,不知其误。
另有《实用佛学辞典》所述,与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大致相同,惟特别标明“兴渠中国所无”,当年初识佛教,即听闻只有四辛而无五辛。近几年,电视弘法有许多家,说法各有不同,有的说兴渠就是“洋葱”,有的说是山葵,不一而足。以今日交通之发达,可以说是世界各地之食物,应是很容易得到,只是某些地区盛行,某些地区不甚流行。远在埃及建金字塔时,大蒜即为必备之食物,至汉代张骞通西域,带回许多胡人之饮食,其中的“葫”即是大蒜。
清汪昂《本草备要》,为习中医者所必读。“大蒜”条下曰:“辛温。开胃健脾,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解暑气,辟瘟疫。消痈肿、破症积,化肉食,杀蛇虫蛊毒……然其气薰臭,多食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损目昏神(注:五荤皆然,而蒜尤甚。……释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慈葱,冬葱也。茖葱,山葱也。兴渠,西域菜,云即中国之荽。道家以韭、薤、蒜、胡荽、芸薹为五荤。芸薹,油菜也。)忌蜜。”《本草备要》较《佛学大辞典》明确,大蒜是众所皆知的调味料。
小蒜即俗称蕗荞的调味品,作用与大蒜大致相同。至于慈葱,冬葱也。即今日所谓洋葱。山葱即一般的葱,种类也很多种。而兴渠指为芫荽,如果以“芫荽子”这类催情药物释之,自然可以圆满解决。而韭菜似乎不在五辛之内。至于芸薹、芫荽则不在五辛之内。所以印光大师在〈答善熏师问〉说:“五荤,我国只有四,即葱、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兴渠,吾国无此一种。有以芫荽(按:即香菜)为五荤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此“外道所立”,即道家者言耳。
兴渠为何物?前云兴渠生于阗,根麤如细蔓菁而白,其臭如蒜。以前有芜菁之根茎植物,类似甘薯,但不是“其臭如蒜”,可见是被人以讹传讹的。而且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本土不生产而生于阗,是不可能引入佛教的五荤。而《唐高僧传》,谓僧徒迷兴渠,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僧徒既然迷于兴渠,便不可能是“其臭如蒜”。可见这是指一种香料,因为“诸香皆淫”,例外的是檀香、沉香之类的物质。至于阿魏一说,《本草备要》的说法是:“辛平。入脾胃,消肉积,杀细虫,去臭气(注:谚云:“黄芩无假,阿魏无真。”)
解蕈菜自死牛、马肉毒。”维基百科解释阿魏“是一种印度香料,又名阿虞,薰渠、哈昔尼、芸薹等。这种香草在西域有出产,但中国不常见,是一种叶子近似芫荽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有浓烈蒜味;三出复叶,花茎粗壮,黄色小花,复伞形花序;卵形双悬果,侧棱有膜质宽翅。若切断根和根状茎,有乳汁状流出,汁干(干)后,称‘阿魏’。入药,性温、味辛、有毒,功能消积、杀虫。”私衷以为“阿魏”既已为中药处方的一种,不可能是五荤之一。
又说是芸薹,芸薹就是油菜,也是开黄色小花,是冬天的绿肥之一。至于“阿魏”的制作方法,显然与“鸦片”的制作方法雷同,只是“鸦片”是取婴粟花的果,割汁后收集制作而成。“阿片”即“鸦片”,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而知。综合以上各种,兴渠如果以“芫荽子”之类的香料解释,也是可以的。
许多草木的种子本身也是香料之一,像胡椒、花椒、车前子、韭菜子、茴香子,皆可入药;某些催情药酒,也是依不同的药材制作而成,各家皆有独门秘方,不会给外人知道的。总之,芫荽菜是香菜,非五辛之一;至于“芫荽子”之类的物品,则当非常重视谨慎,以戒除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