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楚辞里流不断的香草美人与爱国主义
2022/10/25 来源:不详屈原《楚辞》里流不断的香草美人与爱国主义情怀
(汨罗江)
两千多年来,屈原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一个忧国忧民,嫉恶如仇,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又悲剧性的文人形象。他,是忠君爱国的忠臣;是一腔热血的能人志士;更是个学富五车的大才子。
那一年,汨罗江边纵身一跃,对楚国政坛而言,或许并不能激起太大涟漪,但对先秦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坛史而言,这无异于巨星陨落!从此,屈原的楚辞诗赋与后世的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一起成为了中国文学各派的绝响。在此,我深感惋惜,屈原之后,再无人能将“香草美人”写得如此风生水起、意犹未尽,再也没有人能将悲苦至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那种殇情演绎得如此轻盈浪漫而又酣畅淋漓了……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每每读到这句话,心中都有些触动。是啊!君王不明查秋毫,不辨是非,竟让杂草埋没了香草!可想而知,这对当时的遭受谗言而被流放蛮荒之地的屈原而言是何等愤怒而又有多少难言的苦衷与无奈啊!这种怀才不遇,等不到伯乐赏识的情怀,这种悲愤的情怀,屈原没有直接诉说出来,而是借用香草与杂草的比喻,从自然风景中不觉的流露出来,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把它挥发得是如此的形象生动!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因生活不顺心而满腹牢骚的人,在他们的身上,太难找到这种别致的感情。
时在想,当自己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无法排解内心忧郁时会怎么办?顺其自然、随波逐流?我想,更多的是寻找机会向世人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吧!而这句话也成为了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与怀才不遇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佳话”。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委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污秽”。这两句出自《楚辞》之首的《离骚》,其比喻之精准,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了著名国学家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一书中的“众芳污秽,美人迟暮”之感。是啊!韶华易逝,红颜易老,时光的飞逝,各种花的香气消减了,它们已经盛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那些花瓣已经零落了,翠叶也凋残了。本来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一片陆续凋落,一阵风吹就落了;本来圆满的,碧绿的,莹洁的叶子也慢慢地枯干了,残破了;美人也由盛壮之年的美丽容颜而慢慢消损变老了。所谓“众芳污秽,美人迟暮。”大抵就是屈原把握不住时光匆匆,排遣不了心事纷争时的感慨吧!借用美人迟暮,草木凋零,把心中那种恐年岁之不吾与挥发得淋漓尽致。如今,再也无人能这样走笔春秋出时光莞尔里的风花雪月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句话大意为:我天生有如此良好的素质,而又不断加强自我的后天修养。肩上披着江离与芷草,用秋天兰花结成佩环装饰自己。初次读到这句话,自我感觉屈原有些“狂妄”,而又“自恋”。当了解到做这首诗时他正处于在历经报国无门、痛苦无诉、再次遭受放逐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感慨。这句话,倾诉者他少年时的憧憬、青年时不顾众人反对而一心参与艰难改革,要使楚国富强的决心以及到壮年之时遭到迫害、放逐的悲愤之情。但是,语句里没有出现悲愤的字迹,亦没有出现牢骚的踪迹,永远的流畅的便是那迎面扑来的浪漫香草情。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既然打算走上了战场,就没想过还能活着回来了,家乡,我们来世再见吧!在屈原的《国殇》里,楚国壮士豪情壮志被他的文笔演绎得如此超凡脱俗,气贯长虹、无怨无悔。你们可杀不可辱,在天地之间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你们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带着你们不朽的灵魂去了。不过,在那个世界里,你们仍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鬼雄”。从他的《国殇》里,看不到任何伤悲与哀嚎。更多的只有豪情壮志与热血沸腾。因为,面对如此壮观之场景,任何哭泣与叹息,都是对壮士英灵的侮辱。
就屈原个体而言,诗人大于政治家。当然,如果他没有在政治上遭受那么多打击与坎坷的磨难,或许他很难在诗赋上能有如此深的造诣吧!很多人知道屈原可能来源于端午节与《楚辞》,而忽略了他的政治成就。
屈原曾任楚国左迁司徒、三闾大夫等职,兼管国家内政外交大事,是一个十足的“实权派”。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也曾将楚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井井有条。他本有满腔报国之志,也有使国家强盛的美好蓝图,但是这些在梦中编制过无数的理想,最后只能跟着他沉入汨罗江而滚滚于东逝。故而,他把自己所有的情绪以浪漫主义的形势付之于笔端,那潇潇洒洒的《离骚》《怀沙》《思美人》《悲回风》《昔往日》《天问》……把一个失意政治家的形象不断放大,不断放大,最后又残忍的戳破……
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从古至今,我国诗歌的传承都离不开他的功劳!从他开始,中国古代诗人才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他开始,中国诗歌正式迈入个人独立创作时代!当然,这也打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首例!
就屈原的诗人身份而言,其伟大的人格与其巨大的文学成就是离不开的!我在《渔父》中深有体会:“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从这简短的话语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宁愿在这场斗争中“伏清白已死直”也不肯容忍、退让苟活、与世俗同流合污其个性鲜明的明仁志士!而这,也正是与另一位选择隐居深山的主人翁“渔父”的不同之处吧!
屈原这清峻高洁、不能忍受世道浑浊而不惧迫害、放逐的挺身抗恶精神,堪称我心中的偶像与楷模!正如他《橘颂》里的“嗟尔幼志,有以异兮”“行比伯夷,至以象兮”一样,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当然,他也是历代爱国诗人的典范,是整个封建时代文人的精神和灵魂。特别是对屈原有着类似经历的文人而言、也相对我个人而言,他的精神、他的诗赋,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唯一寄托。读他的诗赋,读他的人生,更像是在读自己的人生,那语句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么像自己所经历的……
当然,他的《楚辞》成就远远不在于此,它与诗经并成为“风骚”。“风”指《诗经》风、雅、颂中的代表“风”;而《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而合在一起成了千古绝唱“风骚”!其中“风”代表现实主义,而“骚”则代表着浪漫主义。这两大著作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源泉,从古到今,诗人学诗赏诗亦离不开这两大著作。
可以这样说,《诗经》之后,屈原的《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其光芒照耀了千余年来的文学史。鉴于屈原在中国文学上的成就,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称其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后人也尊称为“咏物之祖”。如今,或许不管给屈原多伟大称呼都无所谓了吧!这千百年继承下来的端午节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屈原,那么推崇屈原,究其根源,永远离不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学富五车的才华与忠君爱国的情节吧!战国末期,秦楚争雄。虽然从楚怀王后期开始,楚国大多失利,但是楚国上下仍顽强的抵抗,即使楚国后来灭亡也还曾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口号,而从屈原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了荆楚人民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拼搏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传承并发扬的!就让这位伟人的故事随着滚滚汨罗江的逝水流走于中华九州与世界各地吧……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孩子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孩子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孩子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新课改后,中高考对语文阅读要求全面提高,特别是古诗词,分值增加51%。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古诗词,现在又增加了分数比例,古诗词学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中高考语文得分。除此之外,中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也不仅仅局限于诗词背默,还考查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知识,从诗词整体上多角度地进行考察,还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更让学生感到难的是,试题中诗词材料还是来源于课本外的,这更增加了中高考难度。
所以,仅仅局限于学习课本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增加孩子的古诗词课外阅读量。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鉴赏》,这套书不仅可以用作孩子古诗词启蒙,高年级的孩子也可用来学习更多古诗词,增加阅读量,提高中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分!
并且《中国诗词鉴赏》已经与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
这套书籍收纳了中高考所有常考的古诗文,并且标注了常考点以及常考题型。书中还详细梳理了诗词大赛选手的答题和评委点评,将节目中的知识浅显、系统地总结在书中,供喜爱诗词的读者翻阅。此外,书中还添加了与每场诗词大赛主题相关的画作和诗词鉴赏。
除了文化上的干货、硬货以外,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为书籍精心撰写的推荐语,众多节目打造者的良苦用心都收录书中,与读者分享。
这是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的诗词书,读者们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也可用收录的题目自测对诗词掌握程度,将自己慢慢修炼成真正的诗词达人!
大家若想了解中国古诗词各类知识,或者想享受徜徉在古诗词中的美好,或者作为藏书,或者当作写诗启蒙,或培养和发展孩子诗词爱好,陶冶情操,就入手一套《中国诗词鉴赏》,全套8册的诗词大合集,一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
现在全套《中国诗词鉴赏》8册只需99元,平均一本不到15元。一套在手,茶余饭后,与孩子一起欣赏阅读,在诗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驰骋!
如果你需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