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任何以爱的名义绑架,任何会导致

2024/11/1 来源:不详

“我们做这么多,还不是为你好!”

“如果没有你,我早就跟你爸(妈)离婚了!”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体谅我们,我们一天天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谁?”

这几句话,是我们生活中从父母口中常听到的。

“为你好”“都是为了你”这几个字,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已经变成了一种魔咒,让人窒息,让人想逃离。

其实作为孩子,我们又何尝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场景一:父母下班回来,你迫不及待地想跟他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们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都辛苦一天了,你就不能给我们倒杯水,安静点!”

场景二:父母下班回来,你知道他们需要安静的空间,于是你给他们倒了水,就回房间了,他们说:“怎么我们一回来你就回房间,这么不愿意跟我们待在一起嘛,真是越大越不懂事。”

场景三:父母下班回来,你根据之前的事,给他们倒了水,也陪他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彼时的你一言不发,他们说:“现在跟我们是都没话了是吧,还是小时候可爱,什么话都跟我们说。”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身为孩子的我们,辛苦赚钱是为了孩子,忙里忙外是为了孩子,只要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父母所做的一切变得不可指责。

有谁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

妈妈坚持让女儿学跳舞,但女儿内心喜欢的是篮球,女儿也跟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妈妈却说:“哪有女孩子喜欢篮球,你就是一时好奇,你看你身边的同学,哪个女孩子在学篮球的,都是在学跳舞。我小时候是没条件,要是有条件我也想学跳舞。”

好像只有他们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孩子却不知道。孩子若是有理有据地与他们辩上一辩,大概能听到的回答就是:“你一小孩子懂啥,难道我们这么做还能害你不成,我们是为了你好。”

帕蒂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贝蒂女士和她七岁左右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她们看着玻璃柜里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整个对话中,妈妈总是在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试图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觉得她才是最了解女儿的人。

在《以家人之名》里有几个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齐明月的妈妈带她去买衣服,她选中了一件白色的,妈妈说:“白色的容易脏。”这次她选中了黑色的,妈妈又说:“黑色老气,你这个年纪应该穿的明亮点,选粉色的。”

齐明月工作后,有一次妈妈来她住的地方给她整理,看到一件粉色的衣服,妈妈说:“你都多大了还穿粉色。”齐明月回道:“以前不是你喜欢给我买粉色的衣服吗?”妈妈说:“我什么时候给你买粉色的衣服了,每次出去买衣服还不都是你自己挑的。”

场景二:他们一家人出去吃饭,妈妈让齐明月先点,她点好后,妈妈抢过菜单说:“每次让你点菜总点这几样。”

后来齐明月要去北京,妈妈不同意,在争吵中齐明月终于爆发:“我吃饭点菜你否定我,我穿衣服你否定我,我工作,我上班,我谈恋爱了,你什么什么都否定我。”

妈妈说:“我问你的时候你干嘛去了。”

齐明月说:“您有问过我吗?您尊重过我的意见吗?您嘴上说着民主,其实都是独断。”

其实齐明月碰到的这种总被家人否定的情况,现实中很多人也都碰到过。

我毕业后的愿望是先去甜品店当学徒,然后自己开一家甜品店。父母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说:“你要去甜品店打工,你读什么大学,高中毕业就可以去了,给你花了这么多钱,学了这么贵的专业,现在却说要去甜品店当学徒。”

我毕业那会,父母认为只有坐在办公室的工作才是体面的,再加上我读的是英语专业,主攻外贸方向,所以他们希望我不是做外贸就是当英语老师。

但是我读大学的学校,专业统统是他们替我选择的,我其实根本不喜欢,嘴上说尊重我,实际上我根本没有选择权。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他是谁,他想做什么,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是谁,他想做什么。

成为自己的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成为自己的人?大概是我结婚离开家以后,我开始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可以有说“不”的权利,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成为了可以有自己想法,有主见的人。

之前二十五六年的人生,我只是一个执行者,认真地执行着父母给我下达得每一个命令。

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为自己的人,只要是他们不愿意的事,他们都可以有说“不”的权利,当然这些也离不开现在父母的开明。

可以说,现在的父母在支持孩子成为自己的人,其实是在支持自己成为自己的人。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结尾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以下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我太爱你,伤害了你。

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任何会导致伤害的爱,都不是爱,千万不要被假象蒙蔽了,有些不过是打着“爱”的名义控制你罢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