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博山炉袅袅青烟凌紫霞

2024/10/6 来源:不详

图一:汉代青铜博山炉

图二:汉代绿釉红陶博山炉

中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发现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便有意识地将其放在火中烧熏,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随着熏香习俗的传承流播,熏香器具也应运而生。两汉时期,社会稳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之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熏炉的风格有了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

造型和结构:袅袅青烟绕群峰

博山炉又名博山香炉、香熏、熏炉,是我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用具,也是熏炉中最为优美精致的一种。它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等部分组成。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体仿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和神仙故事,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刘向《博山炉铭》云:“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从这段美妙的文字中便可略知,博山炉使用之时,香料置于炉内烧灼,轻烟透过盖上镂孔徐徐溢出,如云雾缭绕,有入仙境之感。

博山炉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山形的器盖,山形炉盖的造型也有三种手法:一种是将山形铸造成参差不平,以象真山之群峰突兀、连绵起伏之意(图一);另一种手法则是将山体秩序化和图案化,山形层次感强(图二);再就是索性以仙人、神兽和植物形象为主体,山形仅约略写意而已。

兴起的原因:汉代仙道最盛行

西汉中期以后,仙道思想和神话世界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加上早期道教思想和佛教观念的渗入,使得各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交织在一起,追求升仙与长生不老,似乎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共同追求,形成了该时期独特的精神面貌。但是无论是入海还是登山求仙,对于养尊处优的帝王和贵族来言,如果亲自践行,都是费心费力、遥不可及的事情。人们需要在世俗生活中,营造出神仙的氛围,及特殊的仪式,从而吸引神仙驻足,达成和神仙接触的机会。博山炉就是为了营造这一氛围而产生的典型器物。

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各种形制精美的铜博山炉为主,陶制器物为辅。主要使用者为王室成员、各地诸侯王,及地位较高的社会上层贵族。梁昭明太子在《铜博山香炉赋》中说:“信名嘉而器美,永服玩于华堂。”袅袅香烟笼罩着山峦叠嶂的炉顶,在这种静默的忘我环境中,遥远的昆仑仙阁和蓬莱仙境似乎都若隐若现,神仙飘然而下,从而达到人神交流、求仙者进入仙界的最终理想结果。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青铜博山炉(图一),口径13.5厘米,底径9.5厘米,高22厘米。炉盖高而尖,炉身侈口,鼓腹,圆腹中部凸圈带下有一周凸棱,出烟孔利用山峦重叠之势,多开在隐蔽处,平视不见孔隙,因此有发烟舒缓之效。炉柄呈圆柱状,承盘口外侈,浅腹,平底,造型十分古朴。

多样的功能:阴阳两界均堪用

●作为实用器

博山炉作为熏炉中的一种,有着重要的实用功能,是熏香文化日趋繁荣的结果。熏炉内放置可燃烧的香草或香料,通过炉盖上的镂空孔洞冒出袅袅青烟,一可达到祛除蚊虫、焚香熏衣、除秽洁身的功用;二能让居室芬芳,心境平和,除湿利居,沁人心脾,起净化身心的作用,有美化环境之功效;三在祭祀、酬宾、朝堂议事等礼仪场合,起到了祭祀神佛、祈降祥瑞、彰显地位、烘托气氛的作用。

●作为丧葬明器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尤其进入东汉时期,博山炉迅速普及,走入中下层民间,被用作丧葬明器。形制特征趋于简化,外形特征也不象西汉早中期那样高度一致。该时期陶器明器在墓葬中大量出现。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绿釉红陶博山炉(图二),底径14.5厘米,通高25厘米。博山形盖高耸,镂空,呈山形,盖上似山峦重叠,山峦下均有镂空的扁眼孔,炉座分为炉身、炉柄及承盘三部分,炉身子母口、深腹,炉柄呈圆柱状,承盘盘口、浅腹、平底,底部中间有一镂孔,造型美观,古朴典雅。

博山炉堪称汉代思想艺术发展的奇葩,对后世的世俗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以博山炉为代表的汉代熏香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习俗及文人旨趣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博山炉影响了后世熏炉的形制,同时也使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锤炼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与升华。

郭峰徐静武婷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