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囊记探寻中国香气
2023/6/4 来源:不详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zbxusheng.com/
将古代生活呈现于今天,总是充满神圣感和仪式感,让我们这些后人称羡,香囊便是一桩。
古代人阔袍长袖,轮廓宽大粗放,就需要一些细节上的讲究。香囊在精制、美丽之外,就挽了一个很考究的结。今天的服饰多以简约为第一要义,香囊的佩戴,自然无法找到可以依赖的对应物。其实,女子穿长裙,腰际可以挂一件有缨络的香囊。只是现代人大都缺乏温润的心境。
01香囊又叫香袋,也叫荷包
起初是辟邪之物,“五月绣香袋”曾经是全国各地的风俗。到了后来,香囊的风情完全在男女情事上。通常概念中,香囊是定情之物,它所传达的情感密码,因其所绣的不同形象而多种多样,含蓄且优美。许多香囊都有鱼的形象,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情事的隐语,鱼喻男,莲喻女。这样看来,诗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实际上是一首艳诗。这样的诗篇,再配上鱼莲香囊,缠绵的效果就出现了。
02《香囊记》为明朝邵璨所作昆曲传统剧目
讲述的是张九成出使金朝被拘的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
剧情简介
北宋末年,家居兰陵的张九成、张九思两兄弟奉母崔氏之命上京赶考。九成中了状元,九思中了探花。由于张九成在廷试三策中提出了奉迎徽、钦二帝,雪耻复仇,清除奸佞等主张,触犯了权奸秦桧,被派做督府参谋,随岳飞领兵北伐,且须即日辞朝前去,不得停留。九思则获许回家侍亲。九成随岳飞率兵与金军交战,大获全胜。
但战斗中不慎将其母亲亲手制成、平日常佩的香囊丢失,被一军士拾得后路过九成家以香囊求换钱米。九成妻邵贞娘认出此物,惊问九成安危。军士误报已死,全家大恸。崔氏命九思亲往战场辨认九成尸骨。九成因随岳飞抗金有功,升任刑部侍郎。秦桧又使诡计,将九成派往金国问候被羁的二帝。金国扣留了九成,派宋降臣汤思退劝降九成,并欲招九成为金主之婿。九成拒降拒婚。九思在战场上寻兄尸骨不见,却在对空祭奠时遇到一流浪老兵,得知九成未阵亡而是被派往金国了。九思喜携老兵南归。这时汴京失守,迁都临安。
邵贞娘扶婆母逃难,路遇草寇,婆媳失散。崔氏在驿站巧遇九思,九思同母亲一起投奔旧友。贞娘亦幸得张家旧仆收留。数年后,金主允许与九成同羁的王伦、洪皓返宋。王伦将归国符节让于九成。九成、洪皓南归。贞娘在旧仆周妪家一住十年。她在逃难中复失的香囊为富宦子弟赵丙所得。赵丙觊觎贞娘美貌,以香囊为聘礼强行下聘。贞娘向路过的观察使大人控告赵丙。观察使正是九成。夫妻团圆。随后崔氏、九思也被九成派人找到,一家团聚。
03香囊的寓意
香囊起初是辟邪之物,“五月绣香袋”曾经是全国各地的风俗,到了后来,香囊的风情完全在男女情事上。通常概念中,香囊是定情之物,它所传达的情感密码,因其所绣的不同形象而多种多样,含蓄且优美。许多香囊都有鱼的形象,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情事的隐语,鱼喻男,莲喻女。这样看来,诗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实际上是一首艳诗。这样的诗篇,再配上鱼莲香囊,缠绵的效果就出现了。
04香囊的历史文化
香囊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荷包与香包并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05佩戴香囊的讲究
1、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2、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兔等。
3、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3、我国南方的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这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中医认为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湿温,细菌容易滋生,而香囊则有杀菌和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