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以香草自喻,感叹时光的流逝,最后一
2022/10/31 来源:不详在多年前,有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初入京都,就不惜以十倍的价格(即一千贯钱)买下一具无人问津的胡琴。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表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摔碎了价值千金的胡琴,并把自己的诗文散发给前来围观的众人。而这个年轻人就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陈子昂。
在千金买琴这件事情的影响下,陈子昂很快就成为了名动一时的人物。但显赫的名声,满腹的才华,并没有让他拥有顺遂的人生。相反他在仕途上屡受排挤,导致报国无门,最终还被射洪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四十余岁就忧愤而死。
或许正是因为身世的凄凉,陈子昂不仅写出了《登幽州台歌》这样令古今同悲的诗歌,还留下了一组感遇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遇景物而伤怀,感变迁而垂泪,此之谓感遇。因此陈子昂把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对自身的哀怜,及对世态人情的体悟完全写进了这三十八首诗歌里。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正是其中的第二首诗。在本诗中,陈子昂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叹。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在诗歌开头,陈子昂描写了两种秀丽芬芳的草本植物,即“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本句中的“兰若”指的并不是传说中某座寺院,而是指香兰与杜若这两种植物。在百花盛开的春季和夏季,碧绿色的杜若和香兰是多么的茂盛啊!“
陈子昂先是用“芊蔚”两个字,从外观形态上描绘出植物的繁茂,接着又借助“青青”两个字,从色彩上对“兰若”的枝繁叶茂再次给予了肯定。而当中的那个“何”字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叹,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赏。
在描写完枝叶之后,陈子昂又接着写到“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当朱红色的花朵像少女一样微微颔首,静悄悄地凝视着紫色的花茎;你那清幽的风姿令树林中所有的花草都黯然失色。
本句诗是对上句诗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这两句诗,陈子昂把“兰若”这两种香草的卓然风姿描绘的淋漓尽致。但他为什么要如此细心地描绘它们呢?
人所共知,自从屈原的《离骚》问世以来,香草美人就成为了君子的代名词。到了汉代,文学家王逸更是直接说出了“离骚之文……故以善鸟香草配忠贞”这样的话。所以在本诗中,陈子昂以“兰若”自喻,他把自己比喻成是如屈原一样的君子,却因小人当道而无法报效国家。如此一来,他称赞“兰若”的茂盛与风姿也就很好理解了。
香草虽好,却没有人赏识,于是陈子昂笔锋一转,又写到“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在“兰若”风姿绰约的时候,太阳光迟迟照不见它曼妙的身姿,而秋风却渐渐吹了起来。
太阳在古代是君王的象征。据传说,成汤的大臣伊尹曾梦到乘船经过太阳,醒来后就受到重用,而李白在《行路难》中也写下过“忽复乘舟梦日边”这样的诗句。所以本句诗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陈子昂的身世:当我风华正茂的时候,不仅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还遭到了小人的陷害!
岁月如梭,韶华易逝,不论是“兰若”还是陈子昂,都不可能经受住时间的洗礼,所以他发出了最后的质问,“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眼看着在秋风的侵袭下,幽独繁茂的“兰若”已经日渐凋零,而我美好的心愿什么时候才能达成!
在诗的结尾处,陈子昂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激愤的心情,在大好年华尽付东流水的同时发出了一声令人痛心的悲呼。只不过这声悲呼与质问并不能阻止“岁华尽摇落”这个悲剧的发生。它注定是一个无人回答的问题。
静阅闲话
纵观全诗,陈子昂没有一字一句提到自己,但在香草美人的比喻中,却又每个字都在述说着他人生的悲苦与无奈。通篇全用比兴的写作手法,所有的文字除了表面的含义外,都还暗藏另一层意思,一语双关是这首古诗最大的特色。
此外,从内容上看,陈子昂借花草由繁茂到凋零的过程,概括出自己的悲剧人生,刻画出一个梦想破灭,年华已逝的可怜人。草的凋零,人的落寞,一明一暗两个寓意彼此呼应,营造出一种凄婉悲凉的氛围,令读者在秋风中不禁生出无尽的哀思。
参考资料《全唐诗》《楚辞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