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最大的危害,就是为你好

2024/11/1 来源:不详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pf.39.net/xwdt/171128/5882645.html

蛋妈陪娃

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妈妈。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这样的新闻——上海一名10岁男孩因少做作业被父亲凌晨扔在火车站“讨饭”,引发热议。

事后,爸爸说到:“都是为他好”。看到这条微博的我,感觉还挺震惊的:一方面觉得他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一方面在思考,“为你好”是真的好吗?把评论区看了一遍之后。我发现许多人把焦点聚集在了自己的父母身上:大部分人都对父母有所“抱怨”。然后我就在思考:有多少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成了孩子的枷锁。看了这个新闻后,我就想到去年看过的一部“为你好”代表电影——《狗十三》。

《狗十三》

该影片因为反映的主题过于现实,被雪藏五年后才得以在影院上映。影片反映的问题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折射。上映之后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也获得了许多名导演的一致称赞...

影片故事很简单:13岁的李玩,出生在一个还算幸福的家庭,随之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慢慢在家人的“打磨”下,变成一个“小大人”。所有问题的爆发点都可以归结到父母的这句“为你好”。

01

为你好,衍生的“替代性补偿”

李玩喜欢物理,每天思考的问题是平行世界,爱看的书是《时间简史》。爸爸为了高考,强迫她把物理学习小组,改成英语小组。李玩不开心,爸爸买了一只小狗送给她作为补偿。

李玩给小狗起名为“爱因斯坦”,朝夕相处下,爱因斯坦早就成为了李玩不可替代的朋友。爷爷去菜市场买菜,爱因斯坦走丢。家人拿一双滑轮鞋作为补偿。没有效果,家人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小狗送给李玩,谎称是爱因斯坦。这种“替代性补偿”,充斥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也不例外:蛋姐用积木搭了一个小房子,我过去想跟她一起玩,然后不小心就把“房子”弄塌了。蛋姐一直哭一直哭,我第一反应就是:“蛋姐,妈妈给你买棉花糖,不哭了,好吗?”蛋姐还是很伤心,但是不哭闹了。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了替代性补偿的甜头。既让蛋姐听话,又省了很多去哄她的力气。后来这种方法便屡试不爽,只要蛋姐不听话,我总是在“贿赂”她。我发现“替代性补偿”的一个共通点——真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做错了一件事情,想要去努力的弥补。李玩爸爸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在孩子眼里,替代性补偿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做为父母的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罢了。这种错误的弥补方式,因为它的“简单高效”已经潜移默化的印入我们的脑子里了。让我们常常忽略掉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李玩想要的只是爸爸一份支持,爷爷的一个道歉;蛋姐想要的可能只是我陪她,一起把塌掉的房子重新建起来。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如何真正地尊重一个孩子,而不是单纯的去弥补。

02

为你好,衍生的“你必须听我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举的一个例子:女孩和妈妈一起去买冰淇淋,女孩要香草口味。妈妈问女孩:“你为什么不要巧克力口味的呀。”女孩:“今天我想要吃香草味的。”妈妈不依不饶,劝说了女孩好几轮,“这孩子,要巧克力口味的不是为你好吗?你不是一直喜欢巧克力口味吗?”女孩依然坚持要香草口味的。妈妈就算付钱后,还一直念叨:你这孩子,真怪,为什么不要巧克力口味呢,真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潜移默化的认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听的。一旦孩子没有顺遂你的心意,你就会觉得他是个“不听话的”“奇怪的孩子”。李玩的爸爸认为:他换掉女儿的物理兴趣小组,是为了她高考,是为了她好;买来假的爱因斯坦,是为了让女儿开心,是为了她好。

李玩反抗的结果是被父亲打了一巴掌,随之抱在怀里“爸爸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这种“打一巴掌,给一甜枣”的教育手段,可能在我们的眼里十分正常,但在孩子的心里早就埋下了不好的种子,随时都在蓄力。一切都出于爱,一切也都毁于爱。这种以爱之名的“爱暴力”,可能孩子真的承受不来。

你没有什么,我就给你找东西替代什么;大人给的东西,你必须接受,这样才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所以我们的孩子总是在“被迫长大”、“被迫听话”,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权衡利弊的处事原则,他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用在孩子身上。我也是这样,总希望蛋姐顺遂我的心意,想让她多去吃蔬菜,因为我知道,蔬菜对生长有很大的帮助;想让她出门的时候,都能乖乖穿我给她挑的衣服,在我眼里,我挑的总没错。从去年看过这部电影后,我就觉得特别对不起蛋姐,我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她。但是我怕她被我同化,长大以后变得人云亦云,“你觉得好,我就听你的吧”,怕她没有自己的思想。于是我做出了一些改变:单一蔬菜在我手里变成了“艺术品”,蛋姐每次都惊讶又崇拜的看着我,我告诉她吃蔬菜的好处,她也总是很配合的吃光光。出门的时候,我会让蛋姐自己挑选衣服搭配,看她想穿什么,合适的话,我会赞美她,“蛋姐真棒呢,又自己挑选到了好看的衣服。”不合适的话,我会告诉她哪里不合适,太薄、太厚、不好看...虽然蛋姐还小,这些事情看着也微不足道,但是我能看到蛋姐的一步步成长,她会记得我说哪个不好看,下次不再那么穿。我也没做出多大的努力,只是用心了。影片里李玩是不幸的,她只有十三岁,已经懂得了怎么讨大人欢心,勉强自己成为小大人。

她喝下了从来不喝的牛奶;她吃了第一口狗肉;她在饭桌上学着大人喝酒...她做的这些,自己心里并不想,但是这样才是大人眼里的“乖孩子”。

“从来是担心和从来都是害怕,还要我去顺从你们,还要我乖乖听话,都说那是儿女对父母的报答。”这是《狗十三》主题曲的词句。让我想到19年暑期档热播的《小欢喜》,妈妈宋倩总是逼着乔英子吃各种养生品、喝各种中药,甚至乔英子的卧室窗户也是玻璃的,宋倩可以监视一切。

本来品学兼优的乔英子,再也承受不来这份“为你好”,想要跳江结束生命。对孩子来说,父母有一种爱叫放手,成长这件事情,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能做的只是引导。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小男孩不听话,去了超市总是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妈妈说也白说。有一次,妈妈干脆让他去摸,结果他摸到了榴莲,把自己痛的大哭。后来小男孩,再也不乱摸东西了。对孩子来说,成长本来就是一场跌跌撞撞的旅行,摔倒受伤亦是一种成长。被父母控制长大的男孩子,会没有责任感、害怕冒险。被父母控制长大的女孩子,会没有自信心、羞于表达。比起“懂事、听话、真乖”这些动听的词语,我更想要蛋姐快乐。

-写在后面-

希望所有的大人都能明白,你们所谓的“为你好”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真的好。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不要总是说“你要不是我小孩我才懒得管你”这种话,用亲情来压迫孩子。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很不容易,方方面面都想“为孩子好”。但是我们也总是笨手笨脚,在“为孩子好”的时候犯错。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为他好”呢。希望我们和孩子都能是好朋友,而不是“他怕我”,“他就得听我的”这种独裁的、错误的相处方式。

宝妈们,留言区畅聊一下:当你是孩子的时候,听到都是为你好这句话的感想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