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说初夏草木葱茏,梅黄杏肥写给孩子

2024/10/6 来源:不详

1.初夏的叫法

初夏又称孟夏。农历四月,进入夏季,气温回暖,四月有孟夏、阴月、梅月的别称。

在古代,如果一家有多个孩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会按照“伯、仲、叔、季”这样的顺序进行排行。另外一种排行方式叫做“孟、仲、叔、季”。不同的是,嫡长子被排做“伯”、庶长子被排做“孟”。如果家里只有3个孩子,就排行为“孟、仲、季”。所以四季的分段,就沿用了这样的排行,有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这样的叫法,秋冬亦然。

2.初夏的节气——立夏、小满

夏季的节气是这六个: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初夏,是从立夏算起到小满节气之前,两个15天,恰好是一个月。

2.1立夏

立夏,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夏季的开端。

《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后,日照增加,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的阶段。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

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立夏以后,逐渐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

立夏日一般在每年公历5月5日-7日。

古人觉得,一年分成24个节气分得还是不够细,于是把每个15天又分成了“三候”,一候为5天,然后观察总结了每个5天中会发生的自然、气候、动植物等变化,并做了记录。因此,立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通过节气和物候,看一下古人记录下来的立夏节气的特征。

我们的祖先将立夏之后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蝼蝈[lóuguō]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2.1.1一候蝼蝈[lóuguō]鸣

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

为了孩子好懂,我管一候叫“蝼蝈鸣叫啦”。

2.1.2二候蚯蚓出

立夏二候,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

2.1.3三候王瓜生

王瓜,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果实卵圆形,可入药。立夏三候,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2.2小满

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小满”,顾名思义,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

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

在南方: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降雨开始增多,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

在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的命名,也充满了东方智慧。“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

孟夏四月,新丝行将上市,正是桑事最为繁忙之际。《清嘉录》有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

我们继续来看小满的“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2.2.1一候苦菜秀

进入谷雨后,苦菜已经枝叶繁茂。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时节。《周书》有“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味甘中略带苦,可炒食或凉拌,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本草纲目》记曰:“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2.2.2二候靡草死

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

2.2.3三候麦秋至

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也称初夏为麦秋。

3.初夏梅雨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古诗文仲经常出现的初夏时节的特殊气象——梅雨。

梅子在古代南方广泛北种植。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梅子的成熟期是在公历五六月,也就是农历的四五月份,正值初夏。迎着细雨,梅子开始发黄成熟,因此这个时期的雨也称梅雨。

注意:现代气象学的梅雨,指的是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现代气象学的梅雨,基本已经延迟到梅子谢落的仲夏,此时的“梅雨”已经和梅子成熟没有了太大的关系。

梅子

梅在《本草纲目》、《食疗本草》、《本草求源》中均有记载。其中,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梅”花开于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气。味最酸,有下气、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伤寒烦热,止冷热痢疾,消肿解毒之功效,可治三十二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有收敛生津作用”。可见,青梅自古就备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