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的飘逸千年香火,一脉相传
2024/8/10 来源:不详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3.html
古法今香编辑部/烟云
香道,是渊源流长的。香的历史,是国人追求个人品质的历史。
香的运用,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就已经出土有原始的陶薰炉,这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当时香料主要使用的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蕙质兰曦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到了春秋战国,熏香是作为君子的追求方式了。孔子曰,“亲君子,远小人。”作为谦谦君子,久而不闻其香,君子的美德,是可以芬芳的,也是可以趣情的,更可以让人如君兰而熏染仁义礼智信的清香。在那时代,君子熏香风气,在一定的范围内,已经流行开来了。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不过还是祭祀用香和家居熏香两类为主的。
到了秦汉,香文化有了一定的规格,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高规格香具,有陶瓷的、有铜的、有银的、有铁的。比如汉代出现的博山炉,它在香炉中是非常有名的代表性器物,后人称其为“香炉之祖”。从博山炉的造型来看,它的炉体比以前更深,之所以要加深,就是因为要在炉内放置炭火去熏烧树脂类的香料。另外域外的苏合香,青木香等进入中土。更有早期道教也开始采用熏香、沐浴香汤的祭礼。
汉文化,其实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兼并。南方的沉香,紫檀等,也不断出现,丰富了香的文化。六朝的熏香开始进入文人生活,道教和佛教也更普遍地使用熏香,形成了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道用香三个发展线路。
隋唐时,香文化长足发展,香品种类更加丰富,香成为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香具也更加适于日常使用。
从唐代开始,在上层社会中,香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官员的升迁、比如上朝面君等等重要场合。有一种焚香的炉子叫——行炉,它最早是用在佛教仪式中的,后来官员升迁之后都要手捧它在佛像前转圈敬拜。大臣面君的时候,要口含积舌香,衣服要熏香,以表示臣下对君上的敬重。
唐代的诰命出行,她们除了要在宽大袍袖的肘部放置香囊以外,在她们的步辇四周的柱子上也要悬挂香囊,所不同的是,这些香囊是金银制造的。又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球香囊,大小不一。外面是镂空雕花的球套,里面为一半圆形的装有香料的小香托,在行走的状态下,这个香球不管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托始终处于水平位置。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街市中步辇行过,一路香烟。唐代这种繁盛、奢侈、高贵的用香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表明香从宗教领域转移到了人们日常的政治和生活领域。
香文化进入鼎盛期是宋元,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香药大量进口,文人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不仅用香、制香,而且研究香药及合香之法。宋人开始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只在上层社会使用的香料,文人也更大范围地去使用这些高级香料,比如沉香等等。
因为文人的大规模使用,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同时兼具哲学性和思想性,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宋代,中国的用香文化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香席不再是贵族之间斗富的场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观参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的媒介,宋代奠定的这种文化基础后来一直影响中国上千年,直到现在,谈起我们中国文化还是这样一个层面:含蓄、深沉、内敛,就如同宋人的品香方式。
如传世宋画中的《西园雅集图》就有香的身影,苏轼、黄庭坚等人经常创作一些有关香的诗文偈子,比如苏东坡的四句焚香偈子:“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富贵人家制香的职业,做香篆、做香丸、打香饼子。这也从侧面说明,香在社会上的普及。宋人还开始了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
明清用香风气更加浓厚,香具品种也更为丰富。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比如香器都在极力模仿宋代,出现了复古的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等等。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了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是在用香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发展。明代的用香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像唐代用香专属于贵族、宋代用香专属于文人,明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在用香。
我们根据明代留下来的大量画作和文字资料能够看到,几乎在任何的生活场景,都能在背景之中看到香炉出现,比如在官场的应酬中,在私宅的闺房里、花园里,任何地方都会有香炉出现。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被称为“炉瓶三式”,是家家户户都应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家就不像过日子的。对于读书的文人们来讲一个很香艳的场景就是“红袖添香夜伴读”。再有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比如冒襄和董小宛,小宛早夭后,冒公子写诗祭奠,其中就提到很多两人一起品香的场景。
清代满族对于汉文化是崇尚的。在清代,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炉瓶三式”开始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摆设和装饰品,甚至为了摆放的便利和美观而舍弃其本质的用途。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的一套炉瓶盒香具,为了适合房间里贴墙的博古架摆放,它们被做成了半圆形,已经完全没有香具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用香在明清另一大革命性的改变,就是线香的发明,将香粉粘合起来,制作成棍的形状,使其运输、使用都变得极为方便,由此香更加大规模地进入百姓之家。
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这种情况直到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出现式微。
如今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延续。香文化,可以说是国人社会的一种文化的觉醒。居家、出行、读书、会客、书画抚琴都可以用香,而且还可以有专人负责熏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香囊可以佩戴,制作点心、茶汤、墨碇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香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不仅提高人的修心,也可以提升人的雅趣。
香文化,魅力而幽远。
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中国香学
图片/源于网络/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