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端午古人又称quot卫生节

2023/12/18 来源:不详

端午安康

端午节在中国古代是最受尊崇的祭祀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洗艾澡是端午节的"三宝"。古人用艾草等代表招百福,在我国客家很多地方都存在端午节有给小孩洗澡、换新衣服的习俗。在古人看来,端午处于阴阳交会之时,人们的抗病能力较低,而在古人看来,此时节邪毒最盛。而大人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相反新生儿和儿童就容易受到邪毒的攻击了。

艾草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诗经》、《离骚》、《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古籍关于艾草的记载很多,《诗经》中艾草是为数不多在较早时期就被厂为传颂的野生植物之一。我国古人早在多年前以鲜艾入膳,陈艾入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多年前艾草入药,《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肘后备急方》、《备急干金要方》等我国古代众多医、药学著作对艾的药用价值、功效以及使用方法多有记载。《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将艾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附有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成为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

古代名医扁鹊称颂艾草的叶是"万病能治,百灸无病"的神仙药草。艾草的主要成分为艾精油,70年代初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采用气相层析分离方法对艾叶油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艾叶油是一个多组分的混合物。艾叶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有益营养成分,是天然无公害碱性植物,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酸性病毒体质。艾叶的主要成分Artemisinin可以有效地防治风寒、感冒、流行性毒感及变种病毒。

艾草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草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草药。由于艾草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可以治疗尊麻疹、毛囊炎、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疾病。如果不小心着凉,回来泡个艾草浴,还能起到理气血、祛寒湿、防感冒的效果。此外,艾草还可以给小孩子泡澡,不仅能防蚊虫叮咬,还能祛痱止痒。艾草煎汤也可用来洗脸,能改善干燥的肌肤,令其光洁滋润。将艾草、花椒一起煎水泡手和脚,还能治疗冻疮。对于皮肤易过敏的人,可以将药汤涂在手臂内侧或耳后,若24小时后无红斑、瘙痒等不适,就可以使用。

端午古人又称"卫生节"

艾草浴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经常用带有香气的兰草、艾叶煎煮沐浴,从而达到芳香爽身的保健作用。端午古人又称"卫生节",洗艾澡是庆祝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民间流传"端午洗艾草,百病都赶跑",说明洗艾水澡可以驱寒祛毒,治疗一些皮肤病、关节炎、腰腿痛等疾病。

按习俗,端午这天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们熬制艾草水,成为是驱毒入夏的妙招。采摘来各种家艾、野艾及一些香草类植物等放入大锅中煮沸。在充满艾香的水里浸泡,孩子浑身上下会觉得清爽无比,浑身舒畅,皮肤也会十分光滑柔韧。据说经过艾草水"洗礼"的孩子,一个夏天都很少生疮,也很少遭蚊虫叮咬。特别是对于一些皮肤不好的孩子,很有疗效。至今,我国关中地区端午也有洗艾水澡的民风,而且特别是婴幼儿。

江淮地区"育子"的礼仪四个环节中的第二个环节"洗三朝"是出生第三天最重要的礼仪,汇集亲友为婴儿洗澡,这个仪式起源于唐代。"洗三朝"时,母亲的床挂上床公、床母的像,摆一些贡品。在洗澡的时候,要把艾草放进水中,还要放花生、枣、栗子、桂圆等东西,要不断地往水里面添铜钱。

湖北蕲春产妇产后三天和满月当天都要洗一次艾浴。采集煮洗澡水的艾蒿是有讲究的,与门楣上插艾蒿要带着露水采不同,煮洗澡水的艾蒿要在中午日头正毒时采,才最有灵气。端午这天午后,家家袅袅升次烟,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香,那是主妇们在熬艾水了。傍晚时分,母亲们将熬好的艾水倒进盆里,水汽蒸腾中,开始给孩子们洗澡,口中还念念有词∶"端午的艾蒿水,祛走百病驱走鬼,年年洗上艾水澡,孩子健康不受累。"同时,大人们会用艾蒿水洗手、烫脚,据说这样一年不会生冻疮长痈疖。因此,洗衣艾澡对于儿童可以爽肌肤、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他疾病。

艾草别名“冰台”,台为胎,艾在上古的别名中嵌入一个“台”字,就像女人具有孕育胎儿的功能,繁衍人类的种子,是拥有创造生命的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艾草浴的原理正被不断被揭晓,艾草中的有效成分被不断提取,开发成不同的艾草洗浴产品为人类做出贡献。澜草亭遵循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取野生陈艾研制出澜草亭艾草药包,适用于驱除湿气、除菌、止痒、润肤、活血、通络之功效。

大自然环境的天然涵养

对于人类归属感、本源感的

熏陶和感染,

其所营造出的是大爱。

让儿童

在已有的大环境中

自由地感受美、发现美

排版

西米田丽莎

文案

田丽莎

图片

澜草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